孩子做事不讲道理,其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心理学家说:情绪问题
几天前,儿子放学一回家,就把客厅的电视机打开,看他喜欢看的动画片,声音开得很大,全屋都能听到。我不堪忍受,跑过来对他说,”把声音开小点!”
“我不嘛,开小了听不见。” 孩子一边看一边在沙发上蹦跳,还收好了遥控器,试图阻止我把声音关小。
我看不下去了,想把他从沙发上拉下来,可孩子一脚,踢在我的肚子上,我有点生气了,说了他几句,然后直接把他从沙发上抱下来,让他乖乖地坐着看电视。
孩子对我来一句,”坏妈妈,我不想理你了,你是个大坏蛋。” 说完便大哭大叫。我当时有点生气,甚至还有点伤心,觉得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也许,很多父母和我一样,都遭遇过类似的经历,孩子处事一意孤行,总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只要没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吵大闹,开始和大人作对。
可事情发生后,你又会觉得很后悔,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于是开始给他摆事实、讲道理,并劝解孩子,但是,发现这招效果不大,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你想把事情圆满解决掉,但却发现总是事与愿违。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说孩子不讲道理,胡搅蛮缠,而应该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不讲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事实证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特点,不讲道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情绪暴怒所引起的。
什么是暴怒?暴怒是人性七宗罪之一,源自憎恨而起的不恰当的感觉。
儿子把电视声音开大,没有得到我的理解,反而受到斥责,于是便做出了一系列和我作对的行为。对于我来说,肯定是极其不讲道理的一些行为。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不过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达自我的不满和不愉快。大人在生气的情况下,尚且听不进任何道理,何况是一个年幼的孩子?所以,当我试图通过讲道理、劝解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儿童心理学专家曾指出:父母不要指望6岁之前的孩子就能听明白你讲的道理。
讲道理,一般是大人们喜欢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因为它快速而又高效,比如,你在工作中,做错了一件事,领导指出你的错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一定会让你明白到底错哪里。可是对于一个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几乎没有任何效果;而6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大人的这种说教也是似懂非懂,不明白里面深层次的原因。
据心理学家说,6岁左右,决定孩子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并不是智商。所以,你跟孩子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过去,父母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孩子智力开发上,以为掌握的知识越多,孩子的学习就越好。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德曼曾指出,孩子未来的学习表现、事业成就及生活幸福程度,只有不到20%取决于智商,其他绝大部分都是由情商决定的。
在《正向心理学》中,列出了有7项指标决定着孩子未来是否成功与否。它们分别为:激情、自制力、坚毅、感恩,社交智力,乐观、好奇心。
情商就是社交智力的一部分,而智商,根本就不在此之列。
所以,所谓的智商决定人的未来及命运、智商由家庭遗传决定,可以说都是没有道理的,孩子都是可以后天再教育的,只要父母运用的方法得当,并给孩子做好示范,成功并不是没有可能。
那么,你可能会问,既然讲道理对孩子没有用,那是不是只能任由孩子乱发脾气、焦躁蛮横呢?
当然不是,其实我们可以改变方式方法, 避免简单的斥责或让孩子强迫接受大道理。
对于孩子不讲道理,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先安抚孩子情绪
孩子不讲道理,必定是在某件事上产生了情感纠结,我们要充分给予理解,同时要试图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其实是了解并同情他们的感受的,这是安抚孩子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正如开篇提到的案例中,如果我在一开始就明白孩子的感受,先给予他肯定后,然后再说明具体情况,那效果是不是会更好点呢?比如,我告诉他:孩子,回家看会电视是可以的,上了一天课也累了,但是,你看,妈妈也刚回家,有点累,想休息下,你把声音开小一点点,好不好?
其次,转移孩子注意力
这种方式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让孩子忘记刚才那些不愉快的事。事实证明,这比对孩子讲大道理要更加的快捷和有效。而且,还要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让孩子清楚乱发脾气和蛮不讲理都是不对的。
比如,新买了绘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也可以给孩子讲一段他爱听的故事,甚至还可以是亲子游戏或娱乐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这绝对比直白地给孩子讲道理,是不是要更加容易接受一点呢?当然,也许这些方式,当时可能并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结果,但这
并没有关系,正向的影响,绝对会在父母这种潜移默化中产生出来。
再者,要注意赏罚分明
当孩子想通过蛮横无理的行为达到他的要求或目的时,我们要正面制止,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可以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可能有些家长不太喜欢用这种方式,因为他会觉得,这是对孩子的伤害。但是,你要清楚,过度的溺爱、纵容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未来他会在工作和学习中受不了一点委屈。
当然,当孩子做得比较好,或者表现相比之前来说有很大的进步,那么就要及时地表扬孩子,进一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最后,营造一个平等环境
沟通,是每个家长都必须与孩子做的,通过沟通,可以让孩子清楚哪些行为是比较自私或不当的。当然,这里的沟通方式很重要,家长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的话,那就很容易让沟通变成说教。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在一种欢愉的情形下进行,而不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同时,作为家长,凡事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能明白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只有自己做到了,孩子才会在你的感染下做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等的成长环境。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打开孩子心灵之窗需要父母的灵性和耐性,这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一样。” 沟通是打开孩子心结的最有效的方式。
曾有调查表明,常与孩子沟通,有益于孩子的教育,只有约3%不到的家长从不与孩子沟通。大部分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与孩子沟通的。
不过,虽然父母们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是与孩子沟通时,总是限于学习方面,大部分与考试、成绩等有关。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实,沟通不能仅限于学习方面,而应该多聊聊生活、聊聊人生、聊聊想法。
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更愿意与父母交心, 从而能更好的消除与父母间的隔阂,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