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中国人生命哲学的根砥(中国中医药报)

文 / 中医家
2019-05-25 01:03
气是中国人生命哲学的根砥(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其成

养生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实践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中国人的生命观有着与西方明显不同的特色。虽然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又以佛家和儒、道、医的差别最大),但总体上看这四家的认识是可以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文化的面貌。

生命是一个“生生”的过程

“生”,甲骨文形作“ ”,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字的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向上滋生,《说文解字》记载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刘巘《易义》中说:“自无出有曰生。”从没有生命到出现生命,这是一个荒寂星球上划时代的改变,生命的历史亦从此开始,故《周易·系辞传》赞叹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一个生而又生、连续不断、没有片刻停息的生成演化过程。自然界浩浩茫茫,无边无际,处于无限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本身不断生长、成熟和化育就是“生生”。“生生”对于万物来说便是“生生之德”。“生生之德”赋予万物,则大千世界纷繁至极,生机无限,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自然界的不断生成,不断创造,不断变化,其意义就在于使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仅是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在自然万物中,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而且最能体现自然界的“生生之德”,最善利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

生命是一个“气化”系统

道家主张道(无)生宇宙说,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这是对宇宙从无到有、由道化生万物……演变过程的天才思辨。汉代易学家认为此三阶段“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又称之为“太极”。这一宇宙演变的四阶段实际上就是:无(无气、无形、无质)——气——形——质。其中第一阶段是“无”的阶段,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是“有”的阶段。反映了古代哲人极高的智慧。

中医实际上也是主张“气”演化出生命的。《黄帝内经》通过其对“气化”的论述构建了统一而完整的“气化”天道系统。在《黄帝内经》看来,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与死亡,都是气由混一到分离、由分离复归混一的气化过程。


中医学的“气”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有无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因为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

从宇宙化生理论可以看出,有了宇宙天地以后才产生万物和人,而万物和人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禀天地生生之气而生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学认为人由天地之气而生成,这个“气”便是生生之气。人具有了生生之气,便具有生命。生生之气不已,则生命不已。当人禀受天地生生之气生成之后,天地的生生之气便衍化为人体的生生之气,由此决定了人一生的生长变化。“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可见,人的生命自气化而始,气化停止则生命终止。

气是中国人生命哲学的根砥(中国中医药报)


生命赖“气交”而发生

到西周时期,无形的阴、阳二气被用“阴阳”来指称,阴阳二气初步具有了哲学的意味,是抽象的、无形的。“阴阳”从单纯的指生活实践中的背阳、向阳的实体概念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发散、上升的功能,则属于“阳”的范围;凡具有静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属性的,则属于“阴”的范畴。中医中的气、阴阳、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属于关系性思维,其特征为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事物内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超过了注重事物的形体及事物的内在构造。如“气”往往表示联系万事万物、联系每一物体内部各部分的中介。物体与物体之间、每一个物体内部都充满了气。在气的作用下,万物互相感应,互相融和,才成为一个合一的大整体,每一个事物才成为一个内部互有关联的整体。

《庄子·知北游》里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东汉哲学家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辨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天赋予人类的是“德”,即生机、规律;地赋予人类的是“气”,即构成形体的物质、能量。天地之气以“德流气薄”的这种运动方式创造人的生命。

中医学又认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就是说,即使有太阳之阳,地球之阴,但二者不相交转化,任何生命现象也是不可能的。对此,《黄帝内经》里高度概括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德流气薄,就是天地气交。只有如此,事物才有生化的可能。我们生存的地球绝大部分地面比较适中而均匀地接受太阳能,造成一种“阴阳相错”“天地气交”的局面,于是在适当的光热、水汽、空气等条件下,生命就由此变生出来了。


生命 “(神)气去”则终止

气必须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医学入门·保养说》里说:“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指出了气在人体运行不息,由此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益寿延年;若气行郁滞,则多病夭亡。

“死”小篆字形作“ ”,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指残骨),合起来表示人空余残骨,魂魄已散,精神消亡,本义为生命终止。《列子·天瑞》说:“死者,人之终也。”统指人的死亡。《说文解字》说:“死,民之卒事也。”《礼记·曲礼》也讲:“庶人曰死。”后来“死”字的含义,已基本固定在生命的终结上面。

因此,《灵枢·天年》云:“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人体生命的自然终了,并不是物质形态的灭失去,而是“气”之散、“气”之去。那个“歺”,即形骸还会延续留存一段时间的。


养生:重返生命之本真状态

只有对“道”有认识、有体悟,达到“与道同一”的境界,就能重返生命之本真状态,就能完成对生命的超越。老子在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崇尚自然、主张重返生命的本真,反对“生生之厚”,认为“益生曰祥(灾祸)”,用人为的方法去促进自我生长,是一种灾祸。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即气的聚散,生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因而是无足轻重的,“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庄子·至乐》)。他又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生连着死,死接着生,是生是死,不值得在意。庄子主张“死生为一”“死生同状”,人的生和死是相同的事情,甚至人为死是一种幸福。中国人的养生,固然可以高大为“形而上”之“道”,但根砥更是个人色彩的、实践性的、活生生的当下生活。

来源:张其成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