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频率越高,自评和心理健康测量得分越差,抑郁得分也越高
近日,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研究结果公布。对全国1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点外卖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其自评身体和心理健康测量得分越差,抑郁得分也越高。点外卖和健康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检验。
无论如何,得出外卖与大学生的抑郁倾向程度正相关的考量,应该有各种参数综合的模型,不应该仅仅是外卖的单一指标。高频点外卖就更容易抑郁?也许只是媒体提炼观点的报道结果。但这也侧面反映了两个问题:大学生的社交弱化和当今时代大学生在选择上的主观能动性。
与其说,点外卖的大学抑郁倾向更高,不如说,执著屏幕的他们忽视现实社交的意义。大学校园里,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生吃饭不去食堂排队,选择点外卖,不与人交流,默默吃完一餐,社交时间被挤占。事实上,吃饭是门槛最低的社交活动。长时间不跟人交流,沟通能力会退化,抑郁的风险可能就会增加。
况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更迷恋“屏社交”,一块屏幕解决多样生活需求,对于现实的社交需求渐渐淡化,对现实中的群体认同渐渐减弱。一个微信群,可以实时沟通。一个点赞、一个评论,就可建立感情。边吃外卖上网聊天比线下聚餐在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上都小了很多。比起现实社交,屏幕下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沟通成本低的网络社交中找到了群体参与感和认同感,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心底散发出孤独。这也是屏幕背后的青年一代所面临的社交现状。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沉迷在网络中的熟稔,却恐惧于现实社交的联系,长此以往,自然会导致内心情绪悲观化。
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像以往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几个关键词就可完整概括的共性,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更具个性、特点鲜明。丰富、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更加注重个性化选择。高频点外卖,可能是追求多元的饮食口味、可能是对学校食堂并不满意。当代大学生敢于直面需求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这说明,在选择上,他们具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的抑郁倾向程度不是点外卖一个单项要素能决定的。而在国内的抑郁症患者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递增。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故此,学校也应该反思,大学生高频点外卖的背后是否与食堂的服务质量、与学生课业压力过重有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占据人类需求很大的一部分。在这里,还需给大学生们提个醒:放下外卖软件,走出宿舍门,多留出一点情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给友人,也是让自己走出抑郁走向快乐的一种方式。
转自:光明时评
了解更多心理资讯、心理咨询+微信:Kongy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