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不敢拒绝别人,总是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危险的心理
今天分享社交心理学。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些乞讨者的时候,最初我们会出于善意和友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但是当我们付出很多以后,发现最终得到的是辜负和欺骗,我们又会思考,这是社会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或许我们不应该太过善良、友好。
关于人性的研究一直是心理领域极具争议性的方向,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在今天看来,这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总会对身边的人友善吗?
太”过于“善良
很赞成心理专家莱斯·巴巴内尔的一个论题,他在一次学说会议中提出,那些待人太过于善良的女人,一生中空乏的感觉、被侮辱的感觉和焦虑的感觉会远远大于其他人。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不同意,但是请注意“过于”这个词,这个词的前提是害怕自己被排斥、不被接纳为体验先觉。他们的人格潜意识可以解读:感性、敏锐、立场不鲜明、自己的观点容易被别人带偏。
害怕因为拒绝导致不被认可
于是他们在行为上表现为,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怕因为自己的拒绝而不被别人认可,即使大部分时候自我感觉和体验相当不好,委曲求全也在所不惜。
他们从来不允许自己越过雷池一步,因为在他们心中界限是相当明确的,一旦越界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极度不适。这类人似乎是被社会弹压太久,已经失去了自己判断界限的能力。
过度善良
放眼看一下你我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者是因为宗教的缘故,或者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他们接受的移情社会能力有点超常发挥了,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的利益和价值变得低于社会和公共价值。
在面对自己和公众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独白是:我得先满足公众利益,遵守社会价值观,自己才能过得更好。于是这样的想法总是促使他们不断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和价值,渐渐的失去了自己当有的判断力和底线,过度的善良就形成了。
也许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过度善良,暂时得到那些占尽了他们便宜的人的赞美,而失去判断能力的他们,还会为这言不由衷、不怀好意的夸赞,沾沾自喜,更加坚定了他们以后要过度善良、要牺牲自我的思想。
实际上,他们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别人所肯定的。过度善良的人,已经不能听进一句否定的声音,他们惧怕和惶恐别人的不友好的论调。
甚至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断的放下、放低自己,不断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善良和友好,最后自己卑微到尘埃里也在所不惜。于他们而言,这已经成为一个怪圈,他们已经深深的陷入圈中不能自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具有这样人格的人很多,包括了那些过度推崇道德感、集体感、教义感的人群,都会忽视本我的需求。
如果你也进入这个迷圈中,一定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本我呢?超我是不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