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两不要,父母没有这两点,孩子长大有出息
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有的孩子不听话,性格叛逆,还有的孩子……家长们面对孩子身上形形色色的问题,很是困惑。这些原因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解决?
一. 不强迫孩子1. 不给孩子报考各类辅导班。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定阶段内成为XX家,不经过孩子同意,就把这种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苦不堪言。
(1)父母苦口婆心说服孩子,想在某们课程中培养孩子的音乐、绘画、武术才能,没有征求孩子意见。
(2)孩子自身课业重,还要给孩子报考各门课程的辅导班,以期孩子从题海中提高学习成绩。
这种做法的产生因素:一方面由于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另一方面,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对某方面没有兴趣,即便我们再努力,仍是白白忙活一场。家长可以报考辅导班之前,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愿意学,再报。
3.不把成人世界的某些规则灌输给孩子。孩子与大人有一样的人格,并且思想独立,有着他们那个年龄的思想、感情、爱好和厌恶,并且他们具有一定的善恶是非辨别能力。不把成人世界的所谓潜规则、千百伎俩灌输给孩子,教给孩子。
4.言行合一。教育孩子之前,家长做到行为上的模范。不能自己玩手机玩得天昏地暗,却教育孩子不要玩;自己网购一大堆,却教育孩子不要吃零食;自己每天熬夜,却严格控制孩子早点睡。家长在说服孩子之前,先看看自身有没有孩子身上的同等缺点,如果有,尽量改正、消除后再教育孩子。家长说到做到,言行合一,孩子从心底尊重家长,并能逐渐改正身上的缺点。
5.别把付出当成爱。家庭教育不要打着“这是对你好”,“全都为了你”,“这样对你,你还……”的旗号。教育孩子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如若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此类的话,孩子会对家长产生疑虑,甚至逆反心理。
对孩子强迫、控制,就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藩篱,同时也在扼杀孩子某方面的天性。
二. 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对孩子过于溺爱,等同于扼杀孩子的天性。
非理性、无节制的爱,使得孩子变成温室里的一朵见不得太阳,经受不起风雨,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幼苗。现在某些成年人身上被人们成为巨婴(成人的身体,婴幼儿的思维),就与家长从小娇生惯养、给与太多的爱有关。同样条件下,溺爱、娇惯的孩子大部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抗拒性较强。
1.溺爱孩子,就是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性。从小锻炼孩子自我独立能力,从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洗脸刷牙、清洗手绢内衣、吃饭有礼仪,穿衣讲朴实,行走坐卧有规矩,待人和善,彬彬有礼。
2.溺爱下的孩子,只认“我”,难以融入团体。孩子的成长需要关怀和关爱,但不需要溺爱。溺爱教育下的孩子,唯我独尊,自大、偏激,总认为自己正确,他人错误。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新闻里出现很多“问题”孩子,其中,绝大多数的孩子源于溺爱的家庭。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溺爱的真实事例:一位上了岁数奶奶给孩子买了一套煎饼果子,摊主做好以后,小孩子哭闹着不吃。原来,小孩子哭着喊着说:“我要吃不切开的火腿肠,你把火腿肠切开了,你得重新给我做。”摊主的脾气随和,重新给孩子做了一套煎饼果子。
其实,火腿肠切开与不切开有什么分别呢?经过牙齿的磨合,最终还是嚼碎后进入腹中。小孩子的奶奶也埋怨店主:“给你说清了,你还这样做。”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溺爱。
溺爱的程度越深,孩子就越不懂事,越不懂事,就越认为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不懂得反思。
中国家庭保守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在用溺爱“扼杀”孩子。这一点,中国的家庭教育不如西方教育独立、平等的孩子有效果。爱孩子可以,但不要过度,更不能溺爱。
家庭教育即不强迫孩子,也不溺爱孩子,孩子在知礼、懂理的环境下,锻炼自我能力,培养兴趣,并逐渐地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得更加优秀。
正人先正己,达人先达己。家长先做好自己,再教育孩子时,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