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玄?画张画就能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文 / 医学界精神频道
2019-03-22 21:25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小小自画像,大大信息量。

人类的绘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0多年前,在法国拉斯科洞窟中发现了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开始用双手创造图画,成为沟通、记录、表达的最原始工具。

而最初将绘画与绘画者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特征来研究人类心理世界的是18世纪欧洲的一批精神学家。当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绘画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表达方式,它与语言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1]。

绘画可以投射出绘画者的感受,想法和内心冲突等诸多内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认知,人格和情感状态。正如鲁迅所说:“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一幅画,即使跨越了百年,千年,即使诞生于地球的另一端,我们依旧可以停足欣赏,从画中寻求情感共鸣。

艺术家的自画像:

强烈自我意识的外化

绘画中最能体现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最属自画像了,那么自画像是如何表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呢?

自画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自我表达工具,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情绪、行为、认知[1]、自我概念、人格[2]。

对一幅自画像,通常会从不同角度来评析,比如自画像的风格、人物大小、人物在画面的位置、表情、动作、人物的结构完整性、画笔颜料的选择和运用、笔触的轻重、内容的突出点等等。

文森特·梵高

荷兰后印像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在短暂的10年艺术生涯中,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40多幅自画像。他以年均4幅自画像的频率,真实的审视和描画自己,也记载下自己人生与创作的旅程、绘画技法的变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

《戴草帽的自画像》 荷兰 梵高 1887 油画

《戴草帽的自画像》是梵高大量自画像中较著名的一幅,大面积的黄色构成整幅画的基本色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灰暗的蓝色短线把人物和背景相区分,红色的线条明确地勾勒出衣服的领子,达到了强烈而刺激的视觉效果。

这种色彩夸张、扭曲的风格正如梵高自己所说的:“这是为了 强有力地表现我自己”。表现出作者超乎常人的自我膨胀意识与自恋情感,以及在饱受现实生活中精神磨难后炼就的狂气与倔强[3]。

《没胡子的自画像》荷兰 梵高 1889年 布面油画

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梵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这一时期梵高正在接受精神治疗。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梵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不同于以往,梵高没有画自己象征性的胡子,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整洁、健康许多,色彩的运用搭配上也“收敛”了许多。

这种精心“修过”的照片,却恰好表明了梵高内心对精神,活力,健康的向往,渴望向外界展现这样的自己。眼底流露的孤独与躲避的身体姿势,让我们看到自信背后的孤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此画1998年在纽约市以7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贝尔纳·布菲

贝尔纳·布菲192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画线条分明,轮廓明显,人物形象颇有个人特色。

贝尔纳·布菲的自画像

线条粗黑交错,描绘韵律简洁,人物形象干瘪消瘦,神情抑郁,实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旨在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青年的苦闷、抑郁、愤怒而无出路的感触,以及随之带来的哀愁和暴力。

贝尔纳·布菲因无法接受自己得了帕金森而无法作画后,在1999年,选择用黑色塑料袋子把自己闷死,而那塑料袋上还有他自己的签名。

精神障碍者的自画像:

打破疾病壁垒的超现实主义

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不同于常人的绘画特征,某些表现具有特异性,如歪曲,奇妙,透明化等[4]。

Bryan Charnley(1949-1991)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英国画家,他从1971年开始接受抗精神病治疗。他用自画像来记日记,这些画作展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Bryan Charnley 1991年4月23日

当时的Bryan受到Louis Wain(另一个精神病画家)的《猫》系列的影响,打算画一系列自画像。这张是他在治疗期间的一幅作品,这张不同寻常的自画像描述了作者在幻觉妄想中的特别感受。

简单的轮廓,线条,面部构成可能与作者认知障碍有关,黑灰色的背景点缀表现出作者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的情感体验,画面整体有一种散漫,混乱之感[5]。

外国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凯特在17岁的时候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无法控制的幻觉、梦魇的折磨下,她通过绘画来排解心中的压抑,记录下自己在病发状态下感受到的事物。

凯特 ——“这是我的自画像。我看着镜子,然后看到眼睛变成这样。”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张扭曲变态的自画像,模糊混乱的空间,脱离现实的面孔反映出作者自我存在意识逐渐丧失,失去自控力,画面中血色的眼睛与开裂的嘴巴尤为突出,这是具有攻击性或对外界有极强防御心理的表现,伴有精神紧张与焦虑。

自画像在反映作画者精神状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作自画像的同时也是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疗愈自我、转化创伤的过程。

二战后,欧洲军人、集中营幸存者、战后孤儿、贫民等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时刻遭受着精神病、伤残、智力障碍、孤独等等的折磨。

医疗人员、社会工作者和义工在帮助这些受苦的人们时,为了丰富其日常生活,开展了各类艺术活动。

结果,让人惊奇的是,他们渐渐地安静了下来。从此,艺术治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艺术治疗:

述情障碍者的治疗策略

我们知道,主流心理治疗是谈话治疗(Talk Therapy),通过语言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如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深受创伤影响的儿童、士兵等人,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创伤的(述情障碍)。

而艺术治疗(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戏剧治疗等)作为一种非语言创造性表达性治疗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在艺术治疗当中,来访者并不需要讲话,更多注重的是过程。在过程中产生疗愈,转化伤痛[6]。尤其是对于曾遭受过性不正当对待(Sexual Maltreat)的人来说,连续性自画像作为一种表达技巧,能够映射其心路历程,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其自我探索、认识,带来疗愈[2]。

一些临床实例证明了连续性自画像的映射、疗愈作用:

图为某位曾经遭受过性不正当对待女性成年来访者的连续自画像

第一幅A:人物较小,没有画出手,像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

第二幅B:心理治疗初期的自画像;

第三幅C:已进行五个月心理治疗的自画像,像个学龄前儿童;

第四幅D:人物大小适中,画出了手的样子(说明有向外的能量),自画像有成年人的特征。

第一幅A:代表自己的人物很小,没有面部表情,被孤立的感觉;

第二幅B:自画像人物较前变大但身体各部分不衔接;

第三幅C:已进行两个月心理治疗的自画像,身体各部分较为协调,无不衔接感;

第四幅D:已进行十一个月心理治疗的自画像,线条更集中在躯干内部,提示其内在探索的需求;

第五幅E:已进行十五个月心理治疗的自画像,画出了胸部,来访者开始承认自己的性特征,疗愈慢慢开始。

—END—

参考文献:

[1] 张婧,雷秀雅.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01):40-44.

[2]Judy A. Glaister. Serial self-portrait: A technique to monitor changes in self-concept[J].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996,10(5).

[3]徐青.自画像的心理呈现在艺术中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5): 17-18

[4]谢丽亚,叶秀红.精神分裂症患者统合型“房树人绘画测验”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6):250-252+286.

[5]李贺斌,马文有,王长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患者绘画构图特点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第11卷: 245-246

[6]徐韵.美术治疗中的儿童绘画评价——基于系统论的视野[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17-121.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