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坏风水,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1870年,一个叫阿德勒的小孩出生在了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
阿德勒从小就是一个“上帝的弃儿”:
他又矮又丑,得了软骨病,4岁才会走路;
他身背罗锅,在高大威猛的哥哥面前无地自容;
他的父亲嫌弃他,母亲忽视他,哥哥总是欺负他;
3岁时,他目睹了弟弟死在自己身旁;
5岁那年,一场肺病差点夺去他的性命;
上学时,他的成绩一塌糊涂,老师说他这辈子充其量只能当个鞋匠……
从小到大,他就是自卑的代名词——
不敢和别人打交道,不敢恋爱,甚至连求职面试也不敢参加。
可最后,自卑的他失败了吗?
没有!
阿德勒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大师之一,他师从弗洛伊德,后来更是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流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
而《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的代表作,如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读者的青睐。
有人说:“这是一本已经流行了一百年的书。”阿德勒用他的作品和人生告诉了我们——
自卑绝不是可恨的缺点,运用这种情绪,可以引领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一
自卑:如此普遍,如此多样
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说: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曾发现我们所处的境况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自卑感,其实也是一种上进心在作祟。现状达不到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不乏这样的场景:
刚领了月薪3000块,交了房租水电买了油米泡面,回头一看,发现自己那个家境殷实的小伙伴这个月光网购就花了一万多。
大学应付期末考,背书本,看笔记,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才勉强过了及格线,可你那个“脑子很聪明”的舍友只抱了一晚上佛脚,就轻松拿下80+。
人比人气死人,每当遇到这样的境况,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就是自卑。
人不是万能的,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时刻让我们感到难堪,而自卑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大情绪,它在不同的人身上,又有着不同的模样。
很多人认为,自卑就是一味地畏畏缩缩,一味地胆小懦弱,其实不是这样的。
阿德勒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同样是第一次去动物园看狮子的小孩,面对着凶猛的狮子:
第一个小孩躲到妈妈的身后叫嚷:“我想回家!” 第二个小孩站在原地、脸色发白、哆嗦个不停,嘴里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害怕。” 第三个小孩目不转睛地瞪着狮子,然后问他母亲:“妈妈,我能不能朝它吐口水?”
三个小孩都在强悍的狮子面前感受到了自身的劣势(即感受到自卑),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他们表达自卑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所以自卑并不是属于特定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也不是一味地“软弱”、“退缩”和“怯懦”。
自卑是普遍而多样的,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时刻,通过特定的方式表达自卑。
二
“自卑情结”
自卑不等同于“自卑情结”。
“个体寻求优越感的行动指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被搁置一旁,不予考虑。限制自己的行动范围,更加苦心孤诣地逃避失败,而不是努力奋进,争取成功。”
阿德勒说,人一旦被这种负面情绪左右了良好的心态,就陷入了“自卑情结”,是十分危险的。
即当一个人面对使自己产生自卑的处境时,他不再想着改变处境,摆脱自卑,而是用各种方式逃避问题,从而让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自卑越积越多,产生持续的恶性循环。
鲁迅笔下的阿Q,一个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泼皮无赖,因为头上长了一块癞头疮而极度自卑。
为了掩饰这个大疮,他不允许别人提所有和“癞”字有关的东西,连谐音的“亮”字也会让他勃然大怒。
可人们偏偏就喜欢挖苦他,一见阿Q,准是一句——“哙!亮起来了!”
每当这个时候,阿Q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打?打不过人家;骂?一张嘴也寡不敌众啊!那该怎么办?
只见阿Q怒火中烧地回一句:“你还不配呢!”
让人啼笑皆非,这经典的“精神胜利法”背后,其实就是自我逃避、自我催眠的“自卑情结。”
但陷入“自卑情结”的人可不是都像阿Q这般窝窝囊囊,许多看起来狂妄自负的人,其实也早已陷入“自卑情结”之中。
《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狂妄至极的公安厅长,他叫祁同伟。
祁同伟从来就不相信命运,他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叫——“胜天半子”。
人与天斗,狂妄至极。
直到临死前他的最后一句话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审判我!”
可这样一个看似狂妄的人,他的内心却流露着难以掩藏的自卑。
上大学之前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用着同学的饭票,穿着同学买的球鞋; 大学毕业成绩优异却因得罪权贵被分配到边远山区; 向一个他根本不爱的女人下跪求婚。
无可奈何的处境,无可奈何的人生,使他不得不一再妥协。
就像卡尔维诺在《树上男爵》中所说:
-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自卑,都来自内心的脆弱。”
他的自负,不过是遮盖伤口的面具罢了。
其实,自卑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状况,可怕的是“自卑情结”,他会让你“自我放弃”,忽视自身其实有很多美好的闪光点。
甚至会让你失去理性,用物质的贪欲来掩盖精神的贫瘠。
因为当你选择逃避问题、掩饰问题,不再试图解决问题时,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并且困扰着你,损耗着你,直到把你拖入万丈深渊。
三
自卑,走向卓越的驱动力
穿过漆黑幽长的隧道,到尽头处,自有光明显现。
阿德勒认为,对于那些勇于直面处境,奋力突破自我的人,自卑非但不会拖累他们,还会成为他们走向卓越的重要驱动力。
1887年,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的一个牧师家庭。
作为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他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增添多少喜悦。
母亲自小就不喜欢他,他每一次任性与淘气都会遭到粗暴的谩骂和棍棒相加。
一直被自己的亲生母亲谩骂和奚落,让男孩异常自卑。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是喃喃地问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有一回,因为打碎了父亲心爱的花瓶,怒不可遏的母亲再一次对年幼的他拳打脚踢,最后气喘吁吁的母亲指着他说:
“像你这样的人,除了当炮灰之外什么都不是!”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在了他稚嫩的心灵上。
从那一天开始,男孩收敛了自己。他在行动上变得谨小慎微,每天都看着母亲的脸色度日,但心里却暗暗地笃定决心——
“我要证明母亲是错的!”
可能是对于“炮灰”二字的偏执,成年后,男孩考入了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在军校里训练,他比谁都刻苦。 上战场打仗,他也比谁都拼命。
后来有人都劝他,“你不用那么拼!”
可只有他自己明白,要想证明自己,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肯努力的人。
后来,他受上级的赏识,被推荐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
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受命踏上战场。
证明自我的机会,终于到了!
1940年,他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全了国家的有生力量; 1942年,他率军进入北非战场,和“沙漠之狐”隆美尔上演了一场旷古烁今的对攻大战,史诗级的阿拉曼战役,他将隆美尔的兵团打得溃不成军; 1944年,他任盟军陆军总指挥,直接领导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终于将邪恶的法西斯打入万丈深渊。
最后,当他回到英国时,无数的赞美和掌声迎面而来,在英国人的心中,他已然成为了能和威灵顿媲美的世界名将。
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最著名的将领——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
或许他的母亲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整天在她怒吼下唯唯诺诺的自卑男孩有一天会成为日不落帝国百万雄师的领袖。
晚年的蒙哥马利在自传中写道:
“妈妈说我会成为炮灰,我这辈子确实开了炮,而且不只一门,但我没有成为炮灰!”
这个曾经自卑的小孩,最终证明了自己。
- 自卑是怯懦者退缩的借口,却是坚韧者前进的动力。
诚如阿德勒所说: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但我们仍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决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认识自卑,正视自卑,超越自卑。
无论是天生残疾也好,原生家庭恶劣也好,贫穷孤独也好,成功的人从不放弃自己。
就算身处黑夜,也决不能放弃对光的执着。
请坚信,只要勇于突破生命的束缚,自卑,亦可成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