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毁掉一个孩子?控制他
文/文娟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杭州采荷派出所接到一对父母的报警电话,儿子因不愿意父母为他购买新衣服,赌气离家出走,且没带手机无法联系。
接警后,民警立马开展寻找工作,因为母亲说过,儿子平时非常喜爱看书。于是民警推断,他极有可能是去了市民中心的图书馆。
果不其然,民警在图书馆的角落找到了离家出走的他,后经过民警劝说才回了家。
评论里,网友纷纷表示他是真学霸,生气了都往图书馆跑!
但是在一众羡慕的评论中,点赞很高的两条评论却是这样。
初看新闻,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这个男生简直一股清流,离家出走选择的都是图书馆,还不让爸妈买新衣服,太节俭了。
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已经都上大学了,买衣服买手机却是父母决定,能想象到他的父母一定事无巨细为他安排好了,所以他反抗的不是物质,是父母的控制。
反抗的不是物质,是控制
想起过年期间和要好的高中同学聚会时,我们一行五人中只有王鹏还单身。
我们调侃他是不是特别享受单身的日子,都28了怎么还不找对象呢!
王鹏却猛灌了一口酒说,谁想单身呢?我处一个女友爸妈都要问清楚对方条件,但凡有一点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就明里暗里游说我放弃。然后给我安排各种相亲,都是他们中意的类型,却不考虑我的感受。
28岁的大男人,出个门依然被父母问个底朝天,婚姻也由不得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了。
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比较强,什么都要管着,美其名曰关心你,为你好,可是这种事无巨细的关心,看似面面俱到,让你省了很多心,但是对孩子来讲其实挺累的,就像禁锢一般。
当你反抗时会被扣上不知好歹的帽子,然后告诉你:“翅膀硬了,会飞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会害你吗!”、“我图什么?还不是为你好?”
这些父母口中所谓的爱,就这样在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枷锁。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最后溺死在这种假装美好的假象里。
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可怕?
还记得北大高材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吗?
王猛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在别人眼中妥妥别人家的孩子,却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
母亲一直倾向于把他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想起狄莺的18岁独子孙安佐,去年3月底在美国被捕,孙安佐之所以能发生这种事,和她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狄莺38岁高龄才生下孙安佐,对他非常溺爱:
一日三餐都要亲自安排,孩子小的时候吃饭不太好,她会花很多个小时“耗”在看着儿子吃完上;
儿子曾经去小伙伴家里玩,但是后来狄莺知道对方家里竟然吃粥,觉得太寒酸,就不准儿子去了;
孩子的衣食住行,交往朋友,她全都要严格管理。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欢乐颂2》中谭宗明曾经对安迪说:“永远不要低估国内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舍得一身剐,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权。”
所以,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必须要收一收自己的控制欲了,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了,多给孩子一点自主空间。
完美人生是充分拥有选择权
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海岸玩,龙应台要去上厕所时,随口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儿子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当龙应台回来,儿子又问妈妈:“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见龙应台摇头,儿子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因为这件小事,儿子还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一边给我自由,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信,着实震撼了龙应台,她也把这封信称之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由此可见,龙应台之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儿子反感多次了。
反观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一样在不知不觉间,按照自己的喜好在控制呢?
大到孩子找另一半、找工作、选专业,小到可能是上厕所、吃饭、买衣服这种不起眼的小事。
曾看过一期《非诚勿扰》,节目中谈到了教育话题,有一位男嘉宾感慨:“家长们很想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所有阶段,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也激发了现场对于“控制型父母”的讨论,很多女嘉宾们也引发了共鸣:太多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强加给子女,完全不考虑子女的需求和感受。
嘉宾黄澜则说:“很多父母是对孩子一种深深的担忧,认为孩子在做选择的时候千万不能犯错,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现错误。但是,太强势的控制,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权利,而走向反面。”
孟非总结的话非常经典:“确实有不少人把听话当作对父母的尊重,什么叫尊重?我认为,能够很好地区分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服从,才是一个成年人走向成熟独立的开始。”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辩论话题是这样的: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
有控制欲的父母一定会,但是,孩子愿意你为他定制完美人生吗?你所谓的完美人生是孩子眼中的完美人生吗?
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呕心沥血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为孩子定制的未来,没有几个孩子会买帐!
完美人生应该是充分拥有最多的选择权!
所以父母们,最该学习的一课就是适时放手。
该断奶时、蹒跚学步时、分房睡时,狠狠心,孩子始终要学会独立。
报特长班时、选择专业时,放放手,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
不要像监工那样随时监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尽量像朋友一样,必要时给孩子提出建议和引导。
要永远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不是你的私人物品。
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要做的是精心呵护,静待花开。
作者简介:文娟,在家面对三岁调皮男孩,在幼儿园变身孩子王。常常母爱泛滥的幼师一枚,致力于研究孩子教育学和心理学,用爱心面对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