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从不对孩子发脾气,真的就能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吗?
近期看到一个热议的话题,是关于“心理:从不对孩子发脾气,真的就能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吗?”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同意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经历,有的不同意觉得教养是必须的,有的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众多的言论很容易让人觉得迷糊——到底什么样的才是对的呢?
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对的”理论,因为一切家庭环境的构建,都和父母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并不是自己想要不发脾气就能做到的,只要脾气存在,别的家庭成员,包括孩子就能感觉到,我们不能停留在“是否发脾气”的讨论,而得往更深处走,去探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从不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可能也学不会合理表达情绪。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孩子,别扭得很,不晓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明明是不开心,却表现得做事拖拖拉拉,或者挤眉皱鼻,或者只会用大喊大叫来为情绪找出口,甚至出现一些强迫症状。
合理表达情绪,也是一种技能,是需要学习的。而孩子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就是模仿父母。比如有些父亲习惯用拳头表达自己的愤怒,孩子长大后,在最紧急的状态下,往往也会举起拳头,模仿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当然,如果家长总是用别别扭扭的发脾气来抒发情绪,甚至伴随有翻旧帐等不良习惯,可能孩子也会学到这种“技能”。
但如果家长的“发脾气”是有章可循的,是合理的,则孩子也能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二,从不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可能处于更为恐惧的心理状态。我们说,无论脾气是否发出,它就是在那里。可能会从表情、肢体语言不自觉地表达出来。比如带着孩子看弄乱的房间,引导孩子去反思,最终孩子的“听话”是因为听了家长的话,还是因为感受到家长即将爆发的脾气,谁也无法判断。但是当脾气存在的时候,孩子肯定是多少能感受到的。
我们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如果家长总是不发脾气,那么负面情绪那一面哪里去了呢?被隐藏了吗?
隐藏未必是个好办法,生活中太多的事情容易引发负面情绪了。就好像把垃圾、橘子皮扫进地毯里,虽然看不见了,但它们依然在,会发酵、发臭,影响生活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感觉更恐惧——父母就像随时会爆的气球一般在身边!
三,发不发脾气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非暴力沟通中,把情绪表达的语言分为了四步:
1,观察情况
2,说出个人情绪
3,表达对对方的需要
4,希望对方做出的行动
比如,自己的孩子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则可以这么表达:“你去打小明,小明很疼,哭了(1),我不太高兴,也觉得很伤心(2),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不依靠暴力来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3),我希望你去跟小明道歉(4)。”
看吧,如果这种沟通方式深入骨髓,能自然表露,是不是有种情绪流淌起来的感觉?在“是否发脾气”之外,还有别的,更好的表达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