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苒委员:大学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文 / 狐观医改
2017-07-04 19:40

搜狐健康 文/肖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

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年人承担社会工作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目前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快节奏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容易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缺乏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面对人际关系、学业竞争、考研、找工作等多重压力的夹击下,他们的情绪更加矛盾和复杂,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其中有7%为中度抑郁,2%的大学生甚至患有重度抑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在校学习、生活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产生攻击、自杀等过激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教育,忽略人文教育,这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缺失,同时更是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材和对社会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受多方内在外在环境的影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因此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合理地融合于一体,设置为必修课,并且可通过举办心理卫生讲座等各种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积极排解不良情绪、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二、完善和加强高校内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将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建设纳入高校考核体系,加强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辅导大学生做好面对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干预,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和营造校园人文氛围。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反对纯专业教育观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建立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高校德育的补充。高校应以人为本,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培养大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

四、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场所,对心理行为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便上了大学,家庭教育也远没有结束。一方面高校要注意搭建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家长关注子女心理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点评“95后”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为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代人,亟需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