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背后家庭教育的得失
提起司马光,大家就会让他去砸缸!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这样的:司马光和一群小屁孩在院子里玩耍,其中一个小娃另有心思,想玩一把攀岩,然后选择了盛满水以备救火之用的大水缸。
然鹅,他落水了,他的落水动作虽然不及专业选手那般华丽,但是他的落水水花也很小。尴尬的是,他落水之后,准备转换为潜水模式了。
一个用生命在玩水的少年,自己的人生即将落幕!
看到落水少年表演的观众不仅有司马光,还有其他的小娃娃。如果不是司马光来砸,而是刘光、张光来砸,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要改写为刘光/张光砸缸!
摆在面前的救人机会是均等的,为什么只有司马光一个人砸了缸,而其他人纷纷脚底抹油了呢?
还原一下当时的现场:一边是水缸的水娃性命危在旦夕,一边是一群懵逼少年纷纷踩着风火轮跑了,司马光的选择有哪些?他可以选择跟着大部队屁股后面逃跑,也可以大声呼救然后等待大人救援,更可以吃一把瓜子欣赏水娃扑腾之后归于沉寂,还可以研究一下人为什么会沉到水中,发现人的密度比水大的物理研究,从而成为物理学家……
他都没这么干!由司马光到司马光砸缸是怎么完成的呢?
他要有危险判断能力。水娃是溺水,而不是玩水。如果水娃在玩水,司马光把缸砸了,这叫拎不清的冲动,或者故意破坏水娃享受水的乐趣。
识别出来水娃溺水有危险之后,还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做羊群效应中的一只羊。如果司马光跟在那些逃跑的娃娃屁股后面一起跑了。那么,水娃将溺水、窒息而亡。
面对生命岌岌可危的水娃,司马光还要有临危不乱、理性冷静的心智模式。要是司马光,比水娃还着急,乱了阵脚,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水娃还是不能得救。
同时,司马光还要有面对紧急问题,能够快速、果断选择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司马光拿石头砸缸之前,他就想好了,缸破了,水流出来了,那么水娃的危险就解决了。于是,司马光决定砸缸。当然,最重要的是旁边还得有石头以及司马光力气足够大,急中生力,敲破了这大缸。话说如果清洁卫生的阿姨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别说石头,小石子都没有,可咋整?
司马光砸缸救了人与那些纷纷逃跑的娃娃相比,自然高下立现了。
娃娃在小的时候,其思考、行为模式,往往是家庭的投射。因为他接触最多的,能够作为学习对象的,往往就是自己的至亲。司马光砸缸的成功,是他家庭教育的成功。
感谢司马池赞助了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才能砸缸救人。
司马池是一位有才干、清廉仁厚的好官,更是一位好父亲。六岁时,就教司马光读书。司马光七岁时就能背诵、明晰《左氏春秋》。而且,司马池做官辗转各地,都带着司马光。每逢与友人、同僚唠嗑时,也带着司马光。
爸爸去哪儿,司马光就去哪!
这种言传身教、见多识广、耳濡目染之下,官二代司马光显示出了早慧、早熟的一面,也才能砸了缸。而且他砸缸并非是巧合或者瞎猫碰上死耗子,而是他具备了遇到危险、紧急的问题,能够从容应对的能力!
比如,司马光12岁,随父亲到四川广元上任。途经一栈道时,遇一条巨蟒盘在栈道上。走在前面的人都吓得止步不前。司马光得知,即持剑上前,一剑刺中蟒尾,巨蟒负痛跌入深涧。
来源:有媒有谱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