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避讳了!这家医院因研究“零自杀”获亚洲医院管理奖

文 / 健康界
2018-07-04 12:43

住院患者自杀不仅仅是医院的问题,还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据相关统计显示,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在所有自杀事件中,5.0%~6.5%发生在医院,医院已经成为自杀预防的前沿阵地。住院患者自杀,给家属、医务人员、医院甚至社会都带来了很大影响。进行住院患者自杀的预防研究和行动落地,不应再成为各医院的“避讳”,而应成为医院甚至相关卫生主管部门的直面课题。

“零自杀”是一项由美国政府发起的致力于患者自杀预防的全球行动,其核心理念是所有的患者自杀都是可以预防的,同时提出了在精神疾病和非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中均实现患者“零自杀”的宏伟目标。

如今在中国的公立医院,“零自杀”行动计划也已生根发芽,并得到了国际权威认可。

7月2日,“医院管理亚洲峰会2018”官网公布了中国医院获奖名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获得4个类别的奖项。其中,案例“为患者‘零自杀’行动——我们在行动”在最佳患者安全项目类别中获奖。

低频高危,“零自杀”行动的管理意义

“自杀一个都太多。住院患者自杀虽然属于低概率事件,但却是高影响事件。”武汉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德英坦言,这不仅会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医务人员也将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额外增加医疗费用支出,甚至会引发法律纠纷,因此患者自杀事件是各医院必须要监测的不良事件之一,也是解决医院管理薄弱环节的有效抓手。

不过,目前针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风险管理的研究甚少,面对此类事件绝大多数医院采取“缺乏评估式”的事前管理、“救火式”的事中管理、“缺乏反思式”的事后管理。而“零自杀”行动计划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风险管理模式,它不仅符合自杀流行病学特征,也体现住院患者自杀特点,适合向各级综合医院推广,而且各医院有切实的需求。

“我们将住院患者自杀危机管理分为自杀前、中、后三阶段,对其自杀行为过程分阶段地进行管理,填补了住院患者自杀不良事件管理方面的空缺,为该事件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路径。也使得我院在患者安全的管理上更加完善。”胡德英表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医院开展了数次针对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工作者的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评估、环境风险管理和保障患者安全等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更好、更安全的综合医院住院环境和医务人员职业环境。通过此项目,促进了医院安全文化的建设,提升了各类工作者患者安全的意识,也为医院的其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参考。

明确职责,“零自杀”行动的管理核心

胡德英告诉健康界,患者“零自杀”行动项目重要核心环节在于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自杀预防的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患者自杀一般规律,自杀评估流程与技巧,自杀高危患者的一般干预,病房环境安全管理等相关知识。以此增加医务人员对此类不良事件的预防意识,了解应对措施。同时分享自杀评估经验,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经验。

此外,“零自杀”行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该院也有不少独家宝贵经验。

首先,贴近临床,重视团队合作。项目开展以前,小组成员积极深入临床一线开展调研,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构建项目计划,同时组建多部门参与的行动小组,积极宣传“零自杀”行动计划的理念,鼓励更多人参与风险防范,为项目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推动科学研究,加强知识转化。项目组不断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成功地完成了知识转化,并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大量科研成果涌现,这不仅激发了医务人员科研热情,更是为推进医院科学管理,摒弃经验式管理树立了榜样。

第三,大胆创新,尝试跨学科研究。在中国,自杀是一个忌讳的话题,项目组不仅勇闯“禁区”进行探究,应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剖析我国自杀现象和住院患者自杀特点,还能从“死亡”的角度阐释生存的意义,宣传“生命”可贵。同时大胆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卫生领域的观点,开展跨学科研究,首次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风险管理模型。

最后,尝试新媒体,迈向国际化。利用新媒体传播该项目理念(即绝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例如建立公众微信号、微信聊天群等,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和反馈,促进各方正确认识住院患者自杀事件,使更多人群受益。

三级预防,“零自杀”行动的最佳模式

引起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层面:患者层面、医务层面、医院管理层面。基于患者自杀原因剖析,该院构建了自杀三级预防模式。

一级预防是指面向所有住院患者,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生发展。包括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减轻心理应激负面影响的具体方法,鼓励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医院相关防护设施和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全员参与患者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级预防是指对自杀危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评估自杀风险、及时予以危机干预和专科治疗。二级预防是自杀防治的重点。医务人员选用合适的心理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初筛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运用“自杀十大征兆”识别高风险人群,采用自杀评估量表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给予及时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或心理危机干预,消除或控制患者自杀企图。

三级预防是指预防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和降低自杀死亡率。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心理沟通,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及心理变化。如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精神、危机干预等服务机构及人员信息,或者心理救助服务热线等,便于患者及家属需要时求助。

“三级之间的关系像金字塔,需要以一级预防作为基石,及时筛查有高危风险的患者。二级预防是患者自杀预防的中坚力量,是减少患者自杀行为最关键的环节。三级预防是后盾,防止自杀未遂患者自杀行为的再发生。”胡德英表示。二级预防是针对高危患者展开的自杀预防,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等级,培训护士自杀护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做好自杀预防护理质量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患者对于自杀行为存在羞耻感,不利于自杀未遂的筛查和自杀预防护理计划的实施,可以通过加强患者和家属对心理健康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健康教育,减少社会对于自杀的歧视和误解。医院护士对于自杀护理能力和信心还有待提高,需要规范自杀事件责任制度,减少护士进行自杀护理时的担忧和顾虑,传达“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这一信念,并组织学习自杀预防理论和技能。

护心团队,“零自杀”行动的落地

一些深度调查表明, 患者自杀行为固然由自己决定,但其在一个宏观的医院环境中,医院对于患者的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的微观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防患于未然,共同努力减轻自杀这一“社会病”的危害,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践行健康中国理念的紧迫需要。

“大部分自杀行为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及时的心理干预非常有必要。住院期间,可成为患者心理疏导的最佳时机。”胡德英表示。因此,早在2010年,武汉协和医院护理部就成立了心理小组,目前全院拥有中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400余人,每个病房都配备了2~3名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护理。不少科室病房墙壁上开辟“心理园地”知识栏目。护理心理小组还建立心灵天空QQ群、开设微信平台,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辅导。2018年1月,该院一名护士凭借硕士三年的“预防住院患者自杀”科研经历及专业判断,成功挽救了一名自缢者,避免了一个家庭悲剧的发生。

这支团队科研成果显著:自2013年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安全文化视角下住院患者自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危机管理模型构建”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一种新型"病房防护窗"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获得亚洲医院管理奖是对该项目的认可,胡德英希望“零自杀”行动能切实帮助患者、助力医院,希望未来该项目能辐射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同时,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患者负面心理干预长效机制,培养专业的心理干预护理队伍,提高其专业素质,建立完善的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对负面心理患者进行干预,从而进一步推动“零自杀”行动计划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