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说明你有自闭倾向?

文 / 精神健康说
2018-06-19 12:36

关于朋友圈“三天可见”,最近因为一则网络上的新闻再一次刷爆了各大评论区,起因在于——

有专家认为朋友圈"三天可见",说明人们自我封闭的倾向很严重。

自我封闭的倾向很严重?

这不禁让人想到精神类疾病中的自闭症

在这篇文章中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三天可见”保护不了隐私,只会导致自我封闭,“越来越多人选择'三天可见',说明人们自我封闭的倾向很严重。

一方面朋友圈是拓宽用户社交的渠道,另一方面设置的“三天可见”却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

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也是衍生出来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是保护隐私,另一种则是认为这是鼓励自闭,让人有自闭症的节奏。

看了这么多,可能会有人问——

究竟什么才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

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简单来说,就是交往障碍、交流障碍、 兴趣和活动的局限、智力发育障碍,自闭症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

无独有偶!

此前同样火爆朋友圈的“动用公款930万,打赏主播”的新闻中,主人公王某在事发后,越来越多关于他的消息被报道出来。

其中,就有王某的性格属于自我封闭,从内心上来说有不自信的心理习惯。

当王某因为打赏少被网络女主播轻视时,从王某个人来说心理上无法承受,所以不惜盗取公款来打赏。

而当他将自己伪装成了“富二代”,用金钱引来女主播的争相追捧时,他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则是属于一种扭曲的自我封闭下的产物。

“从娃娃抓起”的自闭症,很多人都有?

对于自闭症这类疾病,很多时候源于患者自己的自我封闭,而这种节奏也正是如今越来越多人的所表现出来的倾向。

为自我封闭套上了保护隐私的外套。

保护隐私我们是需要去重视的,但是借用保护隐私而逃避自己的自我封闭,甚至是自闭就需要引发人们的注意了。

很多时候,自闭症都从“娃娃抓起”——

很多儿童在成长阶段由于种种外部因素的诱发,会在与人交流时,表现出:缺乏眼神交 流,也不会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异常,时常发出怪声,不会使用语言表达等状况。

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人情冷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行为上长自寻刺激,自我伤害这类行为。

但在生活中,往往也有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度将其归结到“长大就好了”。

“从娃娃抓起”的自闭症,很多人都有?

有研究表明,自闭症这类疾病在诱发因素上,家庭背景和父母教养的占比不大,占比较高的一般是生理因素。

比如,神经机能、生化机能的发张,遗传因素。

1
先来说说遗传因素:

对以往自闭症患者的家族情况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同时,在这类家族中,一般还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例子。

所以,基本上遗传在自闭症中,也是具有很大的影响成分。

2
再来说说病理因素:

在女性怀孕期间,如果女性患上风疹或者德国麻疹类疾病,很有可能会使得胎儿的脑部发育遭受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孩子出生后的自闭症情况。

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新陈代谢类疾病也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同样会造成自闭症的出现。

自闭症的典型症状就是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很多时候患者会因为这种自闭,在生活、工作甚至学习上遭受不少困扰。

所以,对于这类疾病,注意、预防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苗头应该及时去治疗,从而避免衍生出更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