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妈妈,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到我”
01
公交车上,小朋友刚刚上完手工课,手里拿着自己在课上制作的手工作品,妈妈坐在一边拿着手机在刷着什么东西。
孩子看着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脸上露出自信和满足的笑容,她拿着作品跟妈妈说到:
“妈妈,这是我今天做的小白兔,你看它的眼睛是红色的,尾巴短短的......”
见妈妈没有回应,说着说着就又喊了两声:“妈妈,妈妈你看我一下嘛~~你看我做的小白兔可爱不可爱?”
妈妈抬头看了一下孩子手中的小白兔,敷衍的发出了一声“嗯”,然后又继续着看手机。
小朋友开始不停的摆弄着自己的兔子,然后不停的叫妈妈,开始在座位上坐不住了,一会抓一下妈妈的衣角,一会儿把兔子放在妈妈的手机上,一会儿放在妈妈的手上......
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想跟妈妈分享自己的乐趣,想让妈妈关注点转到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身上,想要得到妈妈的夸赞。
但孩子不知道,妈妈跟她并没有在一个频道上:妈妈也不知道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她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很多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永远处于一个分叉路口,不在一个轨迹上。
很多父母都很不解,为什么孩子不跟自己亲近,不跟自己吐漏心声,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就懂了。
02
在热播的综艺《妈妈是超人》里,黄圣依和儿子安迪的相处过程中,发生过不少安迪被黄圣依忽略的事。
最开始是安迪下车见到妈妈的时候,那时安迪的手好像是被车门夹到了,小家伙一直看着自己的手,连说了两次“我的手”、“我的手”,但都被妈妈忽略掉了。
妈妈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问“累不累”“我给你准备了吃的”。
之后是妈妈看见房间的水龙头的水流一直很小,在纠结应该怎么处理。
安迪看到妈妈的发箍,就开心的问:“妈妈,这个不是你的吗?”
还“献宝式”的把发箍戴在自己的头上,对着镜子做鬼脸,想让妈妈看看他。
可是妈妈还是在自己的节奏里,无视安迪的话,继续想着水流为什么这么小。
比较典型的一次是在妈妈给安迪做小米粥的时候,安迪可能是一个人等得有点无聊,就拿了一个玩具过来,把玩具顶在头上,兴致勃勃的跟妈妈说:“妈妈,你看我。”
妈妈很敷衍的看了一眼孩子,继续观察着小米粥。
安迪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回应,继续说了几次“妈妈看我”,还走到前面去拍了拍妈妈,然而妈妈还是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图。
最后安迪失落的拿着玩偶离开厨房,小小的人儿,在那么大的房子里显得特别孤单。
不少人看完节目,会有一种黄圣依跟儿子不太熟的感觉,觉得黄圣依和安迪有疏离感。
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是:黄圣依还不懂得怎么去跟孩子相处 ,没有注意到孩子在不停地尝试得到她的关注。
其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极为寻常,很多父母可能都会跟孩子用这种回应方式。
造成这种疏离感的原因,跟妈妈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跟安迪相处,给安迪的是“无关反应型”回应有不小的关系。
当安迪把玩偶顶在头上兴奋地想让妈妈看的时候,妈妈如果笑着说一句“好有意思啊”,那这可以算做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回应。
妈妈如果一句玩偶应该等会玩儿,因为我们要吃饭了,那么这个可以算做一个负面的回应。
无论正面负面,至少妈妈眼睛里是看到了孩子的。
但如果妈妈始终不看孩子,自顾自忙自己的事情,给孩子的回应与孩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大关联,那孩子就很容易有被无视的感觉。
有句话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就类似这个意思。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断的反复的确认才会坚固的。
其实不仅仅是小朋友,身为大人的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总是会去找新鲜的事物,跟大家分享,分享的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满足了人想要被关注的心理。
03
樊登曾经在参加奇葩大会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一个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尊重程度”。
小朋友总是做出一些搞怪的动作,一是出于好奇心,二是父母对孩子言行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不仅仅是养育者,也是他最离不开的人。
父母如果能够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地回应,比如:一个微笑、一个赞美,敞开心扉跟孩子畅谈,陪孩子玩一会儿玩具,都是在给孩子积极的心灵建设增砖加瓦。
父母真正被孩子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几年。
这几年中,请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孩子会依赖,因为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回应,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