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读“宅”:是你越来越不想出门,还是越来越不敢出门了?
最近进入了初夏时节,天气很适合和朋友出街。所以,上个周末你果断地……又选择了宅在家里。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点个外卖刷个剧,一天也就过去了。但每当过完这样的一天,人们可能会惊觉时间一眨眼便没了,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另一方面,闭不出户的时间长了,人们可能开始越来越不愿意出门,甚至越来越不敢出门了。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这种"自我孤立"的状态——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以及长时期选择做一个宅男(女)的负面后果。
什么是自我孤立?自我孤立是一种自己主动地将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之间隔绝起来的状态。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以外,自我孤立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孤立并不是一两天、一两周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为什么选择自我孤立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了宅男宅女们并不是一个人,除了自己的性格因素外,"自我孤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日渐增长的趋势,在日本甚至有"御宅族"这个名词来专门描述这一日益增多的群体,而这种趋势在现代年轻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让足不出户的生活成为现实。此外,线上社交还能让自我孤立的人产生出一种"我并不是一个人"的错觉。
-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人们几乎每天都处于饱和且疲惫的状态,社交对很多人而言就更加像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了。
-"宅文化"和"丧文化"的文化潮流也让现代的人们更加认同"自我孤立"的生活态度。
-新一代的年轻人其实是很"自我"的,在社交中面对一些需要妥协的,甚至是有点违心的,他们会更不情愿去妥协、去让步,也不愿承担社交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责任和义务。所以权衡之下人们就会得出:"还是我一个人呆着比较爽"的结论。
自我孤立的负面影响自我孤立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藏匿,其中往往包含了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抗拒。即使自我孤立可能在当下、或是短时间让人们感觉十分惬意。但客观上,它的确会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1. 自我孤立会破坏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多项研究结果指出,自我孤立与社交焦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有些人因为社交焦虑而选择了自我孤立,但又因为长时间地将自己与外界与外界隔离,加重了自己的社交焦虑感和其他的一些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从健康科学的角度来讲,自我孤立往往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些隐患。因为自我孤立者的作息往往是紊乱的,生后习惯也比较随意无约束。而这些不加节制的习惯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
2. 自我孤立会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认知
人们对"我是怎样的人"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与他人相处时的自己,以及在社会交往中他人给的反馈。就像山本耀司说过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总的来说,只有在接受了来自外界对"自我"的反馈之后,人们才会渐渐对自己形成一种完整且相对客观的认知。而过度的自我孤立会影响这样一种自我认知的建立。
3. 自我孤立会削弱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结
那些自我孤立的人在给自己关上门的同时,也给想接近自己、和自己建立联结的他人关上了门。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再有人主动靠近他们。比如说,有些自我孤立者会对自己朋友的一次又一次的邀约都说"下一次",那么可能下一次这些朋友再也不会主动联络他们了。
除此之外,人们原有的社会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其实,即使是和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之前的情感联结,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维系的。更不用提更偏向于资源置换的那些社会关系了。
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我们并不支持"自我孤立",也绝不鼓励无意义的社交。相反,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价值和幸福感的社交,会大量耗损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更加孤独和焦虑。并且,不支持"自我孤立"也并不等于完全反对独处。因为独处本身是有益的,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思考,尤其是对于内向者和高敏感的人来说,独处是他们补充能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个人选择"自我孤立"的理由不同,相应应对的策略也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参加一些线下的社团,有的人可能会和自己的朋友计划一个充实的周末,还有一些人可能会打电话给自己的老朋友或是亲人约他们见一见,聊一聊。不管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重要的是你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生活状态的本质,并且有勇气去踏出离开"自我孤立"的第一步。
下个休息日,你打算怎么过呢?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得主,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