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

文 / 中国临床营养网
2018-05-01 12:20

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

转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只要身体没病没痛,那就是健康了!真的这么简单?来看看高大上的表述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躯体、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a 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许多人每年或每过几年就会去医院做一个全身检查,看看是否自己有什么患病的苗头,这绝对是件能让自己安心的事。但当拿到检查报告时,各项指标正常,就可以舒一口气,身体是健康的了!

健康不仅只是身体健康,体格健全,还包括了心理上的健康。

随着医学的发展,诸如1918年大流感能致死几千万人的传染病在现代已不可能发生,传染病得到控制,这一点可以从最近的SARS、甲型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以及现在的寨卡病毒中看出来。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因。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全世界每10人中有1人存在精神卫生障碍,每4人中有1人可能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世卫官网显示,每年有80多万的人自杀,更多的人自杀未遂。选择自杀的人大多数在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这不是危人耸听,而是真实数据。人们常常重视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例如,在学生阶段,某同学每次一到考试就头痛,一考完试就没事,去医院做检查却发现从头到脚的身体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去看心理医生后才知道这是心理疾病。再比如,丈夫在工作回家后对妻子儿女乱发脾气,同样是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困扰,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

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

在心理学中,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简单说来,就是精神刺激引起的身体上的表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阳痿患者大多数是心理上的问题,只有少数是器质性问题。

中国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都可归为心身疾病。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身体健康也影响心理健康

甲亢患者的精神、神经系统出现异常,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给家庭带来精神负担,患者神经过敏、多言多动、烦躁暴动、紧张多虑、不安失眠、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偶尔患者还会出现幻觉,直至精神分裂。这是属于直接导致的心理问题,还有疾病诱发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的患者会对日后的生活悲观失望,高血压的患者会对饮食生活的调整和整日的用药抵触,身有隐疾的患者会因为羞于启齿、不敢就医而倍感精神压力。

健康四大基石

1.合理膳食

多食用粗粮水果。水果、蔬菜、豆类(例如滨豆和豆荚等)、坚果和全豆类(例如未加工的玉米、小米、燕麦、大麦、糙米);每天至少食用400克(5份)水果和蔬菜。土豆、红薯、木薯和其它淀粉类根茎食物不属于水果或蔬菜。

少摄入脂肪。脂肪含量占总能量的30%以下。不饱和脂肪(来自鱼、鳄梨、坚果、葵花油、菜籽油和橄榄油等)优于饱和脂肪(来自肥肉、黄油、棕榈油和椰子油、奶油、奶酪、酥油和猪油等)。工业制作的反式脂肪(来自加工食品、快餐、零食、油炸食品、冰冻比萨饼、馅饼、饼干、人造黄油和涂抹食品的酱膏等)无益于健康;

少盐。每日食盐量低于5克(相当于大约一茶勺),并使用加碘盐。

2.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的条件因人而异,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过度气喘。不影响一天的工作、生活为宜。如果运动后,一天感到疲劳、劳累、腰酸腿疼、什么也不想干了,那就是运动过量了。运动过量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造成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运动过后,会出现上火、咽喉肿疼、浑身无力、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3.戒烟限酒

吸烟有害健康。烟草导致其多达半数使用者死亡,每年使大约600万人失去生命,其中有500多万人缘于直接使用烟草,有60多万人属于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在成人中,二手烟雾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肺癌。在婴儿中,二手烟雾可造成猝死。在孕妇中,可造成低出生体重。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或是家人,戒烟都很有必要。

酗酒会减弱自我控制力并激发危险行为,例如不安全的性行为。酗酒是造成伤害(包括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暴力(尤其是伙伴施暴)和过早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酗酒还可导致日后出现健康问题并影响预期寿命。

4.心理平衡

心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在心理上有所反应,来自于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经济、社会和环境、个人健康、自我实现和尊严等事件的刺激,都有可能会成为打破心理平衡的来源。在遇到这些事件时,学会及时调整心态、清空负面情绪、学会“倒垃圾”,才能得到心理平衡。

在自己无助、绝望、或者事件无可挽回时,更多的人选择了自杀,于是有了每年80多万的自杀人群,更多了几倍的人自杀未遂。但当意识到自己极度焦虑、抑郁、暴躁、绝望,并且短期内无法解决时,去咨询心理医生是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参考资料:姚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第6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截止到 2018 年 5 月 1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