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焦虑的孩子越容易玩电子游戏,这是恶性循环
塔玛·琼斯基(Tamar Chanso),美国著名的临床精神医学博士、情绪研究专家、临床心理学大师,是美国心理学会和宾夕法尼亚行为治疗协会的会员。
孙云晓对话塔玛·琼斯基
孙云晓:根据研究发现,先天的因素对孩子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状有着重要的影响,焦虑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情绪,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焦虑表现有何不同?他们的焦虑行为都有哪些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应该更侧重于注意哪些问题呢?
琼斯基:恐惧是成长过程中情绪体验的基本组成部分,源于儿童对一件事情的经历和理解之间的误差。例如,婴儿害怕巨大的声响或身体的突然移动,因为这些是他们的即时体验。婴儿不知道巨大的声响来自哪里,所以认为这是危险的;如果他们被抱着的时候突然感觉晃了一下,他们也认为这是不安全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及其视野的拓宽,他们开始害怕狗、雷声、怪物,等等。上小学的孩子更担心“现实世界”的问题,可能更害怕强盗、坏人或自然灾害。青春期之前,他们开始更关注社会地位和等级,并且持续到青春期。青少年们很关心未来、自己的成就以及社会中的问题。每个阶段遇到的挑战都会帮助孩子们充分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找到处理的办法,让自己感到安全。正常情况下,孩子们会随着年龄变化经历各个阶段,但是如果某个孩子对于恐惧的压力非常大而顽固,父母无法让其安心,或是恐惧延展到很多其他方面,则父母可能要寻求专业帮助。
孙云晓:亚洲国家的孩子学业压力比全球其他地区普遍要大,特别是中国的孩子,高考给了父母和孩子太多的压力,许多父母和孩子认为高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使得学习成了许多孩子焦虑的根源。在中国的教育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缓解这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情绪和症状呢?
琼斯基: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美国,已经慢慢开始意识到SAT(类似中国高考)成绩对于预测一个人将来学业或事业成就的效力有限,特别足考虑到这给高中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的体制并没改变。还有其他选择吗?只关注达标测试中的表现对孩子们有帮助吗?测试成绩真的是通往成功的单程票吗?我更想抛开成绩不管,帮助孩子们了解并培养自己的强项,包括那些情商不是很高,但是具有数学、科学或语言天赋的孩子们。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具有灵活性、复原力、创造力和独创性对于赢得宝贵的雇用机会很有帮助。具有保持满足和幸福感的能力,可能对于职场成功或测试达标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孙云晓:根据2013年的数据,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7年增长,许多城市的离婚率已经超过30%,而离婚率最高的北京这个数字已经达39%。离婚率不断攀升,导致许多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出现,那么在这两种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状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是否有差异?对于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孩子我们更需要注重什么?需要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
琼斯基: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离婚本身不一定给孩子的调节能力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这是非常矛盾的,因为离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有时候,离婚可能会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让孩子摆脱争斗的环境,但同时也给孩子精神上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父母应该明白家庭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让孩子远离父母的冲突或争吵非常重要。父母应该注意孩子是否有承受压力的迹象,如难以入睡、好习惯退化、学习困难、易怒或退缩。
孙云晓: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约为2 404.2万。研究表明,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孩子沉迷网络与焦虑情绪有关系吗?沉迷网络的孩子是否更容易在现实中焦虑?还是说在现实中容易焦患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
琼斯基:我确实认为科技和焦虑之间是恶性循环的关系。孩子们(和成年人)为了逃避不舒服的感受(如孤独、气愤或焦虑)而转向科技,但是这种模式会上瘾,确实会导致另一种不舒服的感受——慢慢丧失满足感。玩的时间越来越多,满足感却越来越少。科技本身也会导致焦虑,电子游戏带来的立即满足感是无益的,这也是焦虑的来源之一。人们因此忘了如何与其他人互动,缺乏投入,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其他人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消极。孩子们不能接受失败,可能将不满归咎于自己和他人,但这种推论是错误的,因为其建立在对生活不现实的期待上。电子游戏中的操控感和预见性相较于人与人之间的付出、得到关系是一个坏榜样。父母该怎么办
孙云晓: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相对缓慢,让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中国家庭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您在书中提到,日常生活中,明智的父母会很自然地将强化和脱敏的原理用在年龄非常小的儿童身上,甚至还可以将其融入角色扮演游戏、卡通制作或者木偶戏中,这些方式都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症状。那么父母这种对孩子的自助性治疗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专业儿童心理医师的工作?或者说,孩子在哪种情况下仅靠父母的帮助就能脱离焦虑症状?
琼斯基:即使不进行具体治疗,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思维习惯,教会孩子什么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其实,父母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包括所有基本的生活技能,吃饭、睡觉、上学。父母教会孩子认识安全,远离危险。但是对于焦虑,父母往往让孩子学会忍耐,而不是去面对。这会让孩子处在一种不知道后果如何的不确定状态下,一种全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中。如果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学会“轻视”焦虑,将其交给大脑中比较聪明的部分而不是焦虑的部分去处理,那么他们对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会畏惧不前。父母应当鼓励孩子适应环境,了解情况,而不是回避和惧怕。经历是对抗恐惧的最佳办法,而父母在帮助孩子之莳,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处理焦虑和恐惧。如果父母知道怎样面对恐惧,他们将会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方法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本文摘自孙云晓著作《用心教养》。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