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时常感到自卑,可能是父母“虐待”过你
看得见的是自卑,看不见的是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文/李国翠
本文首发于总第821期《中国新闻周刊》
如果要让我排列中国人心灵第一顽疾的话,我会说是自卑。
多数的国人,内心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自卑,也就是自我感觉不太好,老觉得自己有问题,畏畏缩缩,害怕别人评价,不但不能做自己,还要伪装着做一个合乎社会标准的自己。甚至有很多的人,外在条件已经很优秀,内心也依然摆脱不了自卑。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自卑是指向个人的问题,比如不够优秀。所以他们拼命地提升自己,试图让自己变得优秀来摆脱自卑。然而这么做下去,却于事无补。甚至,越努力越自卑,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其实,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自卑不自卑跟他是不是优秀没有关系。决定一个人是否自卑的,往往是他早年的亲子关系。也就说,如果父母对孩子一直用一种完美的、不断升级的标准去衡量,而对孩子现实中的样子不接纳,或者总是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不满足,就容易导致一个小孩对自己不满。在孩子看来,自己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绩,父母也视而不见,却把绝大部分精力盯在缺点上。
一个从小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是痛苦的。痛苦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内心是匮乏的,大人希望通过孩子去解决自己内心没有被解决掉的一些问题,所以他们不断批评和督促孩子。然而,父母却从来没有去想过,自己能不能做到完美?
我们经常看到,国人日常都在践行的道理,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却绝对行不通。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很多的父母明明自己学习不好,却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一样学习不好。他们似乎总想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遗憾的拯救者,当天真的梦想破灭时,没有能力反思自身,只好不停地去攻击孩子。
还有谁能比孩子更适合当大人的“背锅侠”呢?懵懂的孩子一无所知,像一块可以随意捏的橡皮泥,即便你去欺负他,他也不能分辨,即便能分辨出,不是还有感情控制吗?
一个早年亲子关系不良的人,长大后很难拥有内心自我和谐的能力,早年爸妈对自己不接纳,成年后自己也会很难对真实的自己接纳;早年爸妈老盯着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长大后自己也会使劲盯着自己的缺点,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如此的不堪;早年爸妈老是眼睛盯着隔壁家小孩的优点,让自己相形见绌,长大后,自己也就会不自觉地眼睛使劲盯着别人,并不停地用看到的别人的优点一遍遍地来衡量自己,让自己反复陷入自卑的境地,羞愧痛苦无法自拔。
所以自卑根本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一种早年形成、成年继承的强迫型“虐待”关系。我们常把自卑归因于能力问题,但是它的本质是关系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个世界观的问题,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太喜欢用别人的标准去定义自己了。所谓别人的标准就是集体的标准,长久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让每个中国人都置身于一个被群体规则绑架的社会中。“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必须是集体认可才是可以的,才是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很难去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对真实的自己不屑一顾,取而代之的就是必须要做到一个集体认可的自己才有价值。即便有时候这个集体认可的自己看上去明明已经很荒唐,但是处于某种惯性的力量和社会潜意识,一个人似乎只能被它裹挟而去,而无法在洪流中立住自己,坚定地认可自己。
所以人格层面的自卑是某个单人的问题吗?似乎它也不仅仅是父母本身的问题,在中国,内心真正自信的人那么少,不良的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因为受控于不良的社会关系。每一种文化在塑造相应的国民,每一代的国民又会把内心投射出去,形成国与国不同的文化。
要改变自卑,要改变的不是能力或者不优秀,而是要更改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跟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句话 我很喜欢,它说“你首先是花朵,这个世界才可能是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