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你应该这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六)药物治疗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流派分歧很大。
很多心理咨询师坚决反对用药。我本身是临床医生出身,而且是一名精神科大夫,在临床中,我也会用药。但我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学习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流派,临床上也进行大量的心理干预。
所以,我认为我对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两方面的思路都能够理解。我认为,药物治疗肯定是有其必要性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针对重度抑郁症,真正的双相和易激惹的患者,药物治疗几乎是必须的。
对于已经处于木僵状态的重度抑郁症的患者来说,心理干预是没有用的,根本是无效的,你让他们去运动也不可能。这个时候,药物治疗可能就是首选的方案。必要的时候可能还要进行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心理咨询师说心理咨询可以起到作用,这是很荒唐的。
对于不是处于木僵状态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很少一部分的人通过心理干预也是可以完全康复的。但是我认为,对于绝大部分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都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药物治疗起作用之后,情绪稍稳定后,其实是为以后的心理干预铺路,更加有利于心理干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在临床中从来不反对用药。
但是,我认为药物治疗一定要谨慎。因为药物有一些副作用,尤其容易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如果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来解决的,我们就用心理干预,或者是别的方法,如果没有别的办法、需要用药的,就一定要用药。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
国内一些传统的精神科医生,甚至一些权威的专家的观点则会有所不同,他们认为抑郁症必须用药,更不用说双相情感障碍了。他们会认为,双相能够完全通过心理干预来治愈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完全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在临床中就发现,对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其实可以不用药。通过非常专业的心理干预,甚至有些人通过运动治疗,以及别的方法也能慢慢康复。
即使是双相的话,我也不认为所有的双相情感障碍都需要用药,哪怕是真正的双相也不代表一定得用药。
药物治疗不可否认有它的重要性,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对于青少年来讲,最常见的就是记忆力下降,还有肥胖。记忆力下降会影响到学习。
有一个患者家属提问,孩子用了药之后整天睡觉,上课也睡觉,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这就是适得其反,加重了学习障碍。所以,医生在用药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能只是考虑到药物的效果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肥胖,很多精神科大夫还是会考虑到这一点的,尤其对于女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一些女性患者因为药物副作用导致肥胖,心理自卑。作为精神科医生,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心理,要注意到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我认为要避免盲目的用药。但是什么叫盲目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家长来说,如果你相信某一个精神科大夫,那你就按照这个大夫的治疗思路去做就可以了。
在用药上,有些家长询问一家,我一般不能提供意见,因为我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不了解大夫的用药思路。而且,每个大夫的用药习惯不一样,所以我也不能盲目地给他们调药。
而对于一直在我们这边做治疗的患者,我对他们的病情和心理发展非常清楚,在心理干预慢慢起效之后,我就会逐步地给他们撤药。
(七)各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
接下来是关于心理治疗或者叫心理干预、心理咨询方法的讲解。我提出的“心理干预”的概念是我从金洪源教授那边学习过来的。他提出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我认为心理干预这个词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处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的,有明确的主导性。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干预,或者说心理治疗,我首先介绍一下经典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CBT)。
目前,精神分析在国外已被证实是非常低效的,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对于这种方法我绝对不推荐,也希望大家对此有所认识。
因为,目前在国内的心理咨询领域,精神分析还处于主流。精神科大夫在学习心理治疗知识的时候,精神分析也还是必学的,一些大夫还以学习了精神分析为豪。但是,精神分析其实是很低效的。
所以,大家如果去公立医院看精神科大夫的时候,如果遇到了精神分析流派大夫,大家还是要谨慎一点。这并不代表使用精神分析的精神科大夫的水平就一定很低,但是我认为,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非常特殊,一定要高效快速的解决。
因为,青少年处于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问题拖了两、三年甚至五、六年才解决,黄花菜都凉了,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成长时期。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去找精神分析师。
第二是人本主义疗法。我个人非常认同人本主义的理念,病人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仍然是比较低效的。因为作为一个孩子,一个青少年,他对自己的自我认知还是偏弱的。甚至,他们的父母对自我也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所以,让一个孩子去自我成长和自我了解,这说得好听一点是强调孩子的自主性;但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耽误孩子。甚至,有一些人本主义疗法的心理咨询师进入了一个误区。
他们一味地强调孩子的自我成长,强调孩子的问题来源于压力,让这个父母不要给孩子任何压力。接受过这种心理咨询的孩子,一下子从原来很压抑的状态变成了自我放纵的状态。这个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得到了恶化。所以,我也反对对孩子使用人本主义疗法。
第三,是现在国内外比较公认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些时候的疗效不太稳定,特别是从长远来讲,不太稳定。当然了,认知行为治疗也在不断的发展。王骏医生就在渡过公众号上面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关于认知行为治疗进入第三代了。
我对于认知行为治疗还是认可的,但是水平高的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并不多。
另外还有其它的几种方法。第一个是正念疗法。我对于这个方法不是特别熟悉,可能王骏医生会比较熟悉。我认为,这个方法类似于在轻度放松的状态下,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识别和调整。
我认为它比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会更高效一点。但是,其放松状态还是轻度的,深层面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这个疗法,我个人认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还有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我会在后面专门谈到这一门技术。另外还有科学催眠。除了心理干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群里面有一些读者问到了这些问题。
(八)关于其它疗法
其它比较常见的疗法里面,第一个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我是麻醉科医生出身,复旦大学麻醉学硕士。所以,对这个疗法我还是比较熟悉的。
这个疗法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的。以前叫ECT,就是不使用麻药,病人在做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用了静脉麻药之后,痛苦减少了。
总的来说,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大家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重度的抑郁症患者。主要指当患者处于木僵状态,甚至出现了严重精神症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了,才采用这个方法。
这个方法的效果可以说是比较明显的,但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导致记忆力的缺失。或者记忆力短暂的丧失,有时候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那么,这种副作用对于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而言,问题就很麻烦,除非休学,否则会严重影响学习。
另外,MECT只是短暂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无法使这个病真正的康复。 电休克治疗之后,一般都要使用精神科用药。等到药物慢慢起效,最后便逐渐停止了电休克治疗。
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家要有清楚的认识。
第二个就是经颅磁刺激,现在这个方法比较流行。因为它没有创伤,而且对于一些抑郁症患者还是有一定疗效的,这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我觉得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大家要认识到,这个疗法还是一个辅助疗法。如果有条件的话,去做一下也未尝不可。反正它有好处,而坏处不明显,副作用基本上是很轻微的。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被称为为绿色疗法。
还有一个就是有读者关注的氯胺酮快速疗法。氯胺酮就是我们俗称的k粉。这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以前我当麻醉科医生的时候,我们经常用这个麻药。这是一种静脉麻醉药,它的镇痛作用很强,但是精神性的副作用也很大,通常用于小儿麻醉。我对这个药非常熟悉。
但是,氯胺酮后来被滥用,变成了新型毒品,就是因为其强大的精神性的副作用。临床中发现,小剂量的氯氨酮可以快速的改善抑郁症,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这个已经通过临床研究得到证实。
而且,国外已经把这种方法的机理都研究出来了,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这里有一个精神性副作用的问题。现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外一些大的药厂正在做相关研究,研究是否可以生产出一种新型的药物,把它的副作用消除掉,又能快速起效。可这个药物什么时候能研究出来,不得而知。
目前,我们国内有一些精神科的机构在利用科研的方法来使用这种方法。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去尝试。但是大家也要看到这个方法的局限性,这只是类似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只是暂时的、快速地改善抑郁症的情绪和状态,不能依靠一直使用这个方法来根除疾病。
如果一直使用的话,我不排除会导致成瘾。理论上,临床中使用的氯胺酮剂量非常小,导致成瘾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的话,比如说用了好几年,我认为至少会形成心理上的依赖。
临床中一般只使用大概两周的时间,其实就是为抗抑郁药的起效,争取了时间和打下了基础。换句话讲,你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同时要服用抗抑郁药。等到抗抑郁药要两周之后起效了,这个方法就撤掉了。
所以,它是一种补充或者辅助的疗法。但是如果两个星期过去了,抗抑郁药无效,那么可能就要继续使用这个方法,并同时换药。所以,对这种方法,大家可以放心地去做,但也要意识到局限性。
至于其他的运动疗法或者营养疗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一再强调,这只是辅助的疗法,不要作为主要的疗法。
运动疗法里面最常见的是跑步,现在有人参加或者组织一些跑步团。大家要认识到,其实很多所谓跑步治愈抑郁症的人,也还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的,是在这基础之上再去运动的。
而运动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就是要有团队。团队带来的效果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团体治疗。一个人跑步的话,效果就会削弱很多。
(九)我个人认为的最高效的方法:催眠、元认知等综合治疗
我一再强调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因为,我学习了科学催眠的技术,艾瑞克森的催眠方法;也学习了金洪源教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还学习了很多CBT,药物治疗等等,再结合我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治疗双相和双相情感障碍,一定是综合性的治疗。
对于这一点,我体会非常深刻,一定是综合性的。至于具体的治疗技术,我把我学到的技术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整合。比如说,我们现在称之为“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对于这个方法,王骏医生应该也比较熟悉。我们运用这个技术用得很熟练。
这里我要提一点,我们使用的“深度催眠下的创伤处理”与元认知其实没有一点关系。这在后面关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分析的的时候,我会再解释一下。这种创伤处理速度非常快,创伤处理完毕之后,再做一些程序植入。我们叫做“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
接着,先谈一下催眠。关于催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什么叫科学催眠呢?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我先给大家看一张图,大脑里面的长路径和短路径,这是试图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给大家解释什么叫催眠。大脑接受了一个外来刺激以后,其实有两个途径可以进行做功,一个是长路径,一个是短路径。
长路径是经过大脑皮层的,包括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产生一些情绪的反应和行为。而短路径是没有经过理性分析的,直接产生情绪或者行为。这个就是关于长路径和短路径比较简单的理解。看着这个图很容易理解。
认知行为治疗其实就是在通过长路径做功,因为长路径是通过理性的分析的,处理认知以后,情绪就会改变,行为就会改变。但是大家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它相对而言是低效一些的。
但短路径就高效得多。短路径其实就是一个条件反射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金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叫“条件性情绪反应”。我是非常认同的。当然了,短路径这个概念是从脑科学的角度上提出来的,是我的个人的理解。
我认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其实就是通过短路径上做功,快速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金教授称之为“条件性情绪反应”,而我则把它称之为“病理性的条件反射”。
因为,条件反射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我又是学医的,在医学里就有生理的和病理的区别。所以,对于心理咨询师,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医生来说,把它转换为“病理性的条件反射”可能会比较更容易理解。所以,我只是换了一个概念。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里有一个“新潜意识观”,这跟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不完全一样。“新潜意识观”认为,潜意识还包括能意识到的,但控制不了的心理活动,这就是条件反射或者说是条件性的情绪反应。
金洪源教授认为,条件性情绪反应指的就是,一旦某一个刺激出现的时候,个体马上产生一种情绪,然后再产生行动。这个跟认知行为治疗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认知行为治疗认为先改变认知,后改变情绪。
金教授发现,刺激出现后,先出现情绪,再出现认知和行为。在这个基础上,金教授通过在病人放松状态下来处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确比认知行为治疗的高效了很多很多。所以,我学习了元认知以后,对我的提升非常大。
后来,我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进,结合深度催眠,成为了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技术。这种技术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区别,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相对而言是比较全面的;而我改进的只是一个技术而已,从理论层面上是不能跟元认知等同的。
但是,我在运用中结合了科学催眠后,使病理性条件反射,或者叫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处理效率再一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个区别是,我们在治疗成瘾疾病的时候,是使用了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来消除患者对于成瘾行为或者物质的兴奋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比如说,患者原本一想到毒品就兴奋,我们使用负性的情绪跟这种刺激反复连接以后,患者一想到毒品,就感到恶心。治疗效率大幅度提高。
我在学习元认知的过程中,金教授其实是反对在深度催眠下来做这个治疗的。但是我在临床中使用了,而且效果很好。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突破。
治愈这些方法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上的话,也有比较好的效果。在深度催眠下进行创伤处理,这样病人的抑郁相就基本解决了。对于躁狂相,即使是真正的躁狂,也是可以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技术,或者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去解决的。只不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一般是在比较浅层的放松状态下进行,科学催眠则是在很深层的放松下进行,这个处理技巧会有所区别。
(十)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我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包治百病百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人群和局限。比如,有些孩子坚决不接受心理干预,只认药物治疗,那么这个时候只能用药物治疗,心理干预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上,国内一些非常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得到了很多患者和家属的认同,也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加上心理暗示的作用。有些专家也懂一些心理,虽说心理治疗的经验并不是很多,但懂得一些心理规律,这会比单纯的药物治疗的疗效好很多。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州的苗国栋教授,他非常和蔼,在面诊患者和家属时非常有耐心。他认可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在接诊的过程中应用了心理暗示的一些技巧,治疗效果比一般的精神科医生效果好得多。在药物治疗方面,我是比较认可他的。包括姜涛老师,都是在国内名气比较大的专家。
但我一再强调,大家在寻找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医生。我今天晚上在这里做讲座,也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在药物治疗方面,我是远远比不上苗国栋教授或者姜涛老师的。
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之前有一些孩子有学习障碍。我也会推荐他们去大连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因为他们处理这个问题非常专业,而且性价比很高。那患者们去不去,那是他们的选择。
而我的长处是综合治疗,因为我是精神科大夫,又在心理领域做了那么多年,再加上我的一些独特的经历,也会给我带来一些优势。因为,我发现在做心理干预的时候,不纯粹是技术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人生的感悟,或者说人生的阅历。
我用一些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去引导孩子,特别是聪明的孩子,能很好地帮他们树立目标,以及实现路线图。我可能会比较擅长这方面的治疗。而这些方面在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如果能给他一些,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有希望的,这对孩子来讲也是很重要的。某个角度来说,这不是心理技术的问题。
所以,心理干预或者说心理治疗也好,或者说药物治疗,大家要理性的看待。不要因为任何其中一个技术就反对其他技术,这都是不妥的。就像张进老师说的,抑郁症也好,双相情感障碍也好,是一种特异性性的疾病,要找到适合于你的方法。这个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