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儿童发热,要警惕这2种疾病!

文 / 红杏e生
2017-08-02 22:21

大家都知道,儿童的发热伴随抽搐虽然紧急,但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7、8、9这3个月内,就还要考虑两个若处理不及时愈后非常不好的疾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和乙型脑炎!

夏季儿童发热,要警惕这2种疾病!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机体的解剖结构、病理生理及免疫功能均与年龄密切相关,罹患疾病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也有明显的年龄差别,同时,也更易受季节的影响。儿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童发病的年龄和季节特点。

大家都知道,儿童的发热伴随抽搐虽然紧急,但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是发生在儿童特定年龄时期的、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相关的一种良性疾病,大多数愈后良好。所以,在儿科门急诊,遇到家长抱着孩子大声呼救:“孩子发热抽搐了,快救救!”很多儿科医生护士在紧急接诊患儿的同时,会同时安慰家长:“别急,可能是高热惊厥,一会儿就好了!”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夏秋季,准确的说是7、8、9这3个月内,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还要考虑两个若处理不及时愈后非常不好的疾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和乙型脑炎!

夏秋季即将到来,特别是7、8、9这三个月内,笔者要提醒大家注意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和乙型脑炎!这是两个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如果漏诊或误诊,患病儿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果及时正确诊疗,患病儿童可以获得良好的愈后。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发病原因

是因属于肠杆菌的志贺菌属痢疾杆菌侵袭感染导致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迅速发生休克、昏迷。本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发病机制可能和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数为1-2天,短者数小时。起病急,发展快,高热可>40C(少数不高),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后2-3天始发展为中毒型。根据其主要表现又可分为四型:①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②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③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④混合型。

3.实验室检查

①大便常规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现脓血粘液便,镜检有成堆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②大便培养 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③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增高至(10—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核左移。当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④免疫学检测 目前已有应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痢疾杆菌特异性多价抗体来检测大便标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异,都较快速,但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⑤特异性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或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对于标本要求较低等优点,是较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夏季儿童发热,要警惕这2种疾病!

4.诊断与鉴别诊断

2-7岁健壮儿童,夏秋季节突起高热,伴反复惊厥、脑病和(或)休克表现者,均应考虑中毒型菌痢,可用肛拭子或灌肠取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本病应注意与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相鉴别。

5.治疗

病情凶险,必须及时抢救。

①降温止惊: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0.3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最大剂量≤10mg/次);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钠5—mg/(kg?次)。

②治疗循环衰竭: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 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东菪莨碱、酚妥拉明、多巴胺或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③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降颅压,剂量0.5—lg/(kg?次)静注,每6-8小时一次,疗程3—5天,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剂量同上。若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④抗菌治疗 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因近年来痢疾杆菌对氨苄青毒素、庆大毒素等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故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发病原因

为B组虫媒病毒经蚊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临床上急起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病后常留有轻重不等后遗症。自从我国广泛应用乙脑疫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大多在感染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3期。

①初热期 病程初3天。起病急,有发热、神萎、轻度嗜睡。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常有腹泻。体温一般39℃左右,持续不退。此期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

②极期病程3—10天。体温持续升高达40℃以上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全身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惊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表现轻度不等的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大多数患者经3—10天极期病程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

③恢复期一切症状好转,昏迷患者经过短期的精神呆滞或淡漠而转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而消失。重型患者需1——6个月时间逐渐恢复,但常伴有不同程度恢复期症状,如低热持续不退、神志呆痴、精神及行为异常、肢体强直性痉挛等。半年后上述症状不恢复者称为后遗症。乙脑患者中有5%——20%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主要表现意识障碍、癫 样发作、肢体瘫痪,严重者呈去大脑强直状态。

3.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为( 10—30 )×10^9/l。在儿童有时可达40×10^9/l。病初期,白细胞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高达80%以上, 1—2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②脑脊液 外观无色透明,偶呈微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 0.05—0.5) ×10^9/l,少数病例可达1×10^9/l以上。极少数患者脑脊液细胞在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的高低与预后无关。在最初2天内,分类计数中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以后则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轻度增加或在正常范围内,糖正常或略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变10—14天恢复正常,个别需1个月。

③免疫血清学检查 测乙脑病毒抗体。由于正常人群可存在乙脑病毒抗体,故应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抗体效价 4倍才有诊断意义。

4.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乙脑流行季节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在初热期以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脊液变化等而作出临床诊断,再进一步依赖实验室血清学检查而确诊。本病须与中毒型菌痢和高热惊厥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5.治疗

乙脑患者初期症状不重,极期可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儿住院后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予以及时处理。①一般治疗 注意给患儿足量营养及水分。高热伴惊厥者易失水,应给予静脉补液,但不宜过多,以防水肿加重。一般每日50——80 ml/kg,根据呕吐及进食情况而异。昏迷者用鼻饲,注意口腔卫生,勤翻身,防止发生肺炎和褥疮。②对症治疗 采用综合性降温措施,注射退热剂及用物理降温,保持体温在38℃(肛温38.5℃)以下。发生惊厥立即给镇静解痉剂,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等。脑水肿使惊厥难以控制,故应同时用20%甘露醇,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0%高渗葡萄糖或呋塞米(速尿)。昏迷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及时吸引作雾化吸入。如自主呼吸停止,立即作气管插管,用机械呼吸。出现继发感染可酌情选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作常规应用,必要时短期用1——3天以达抗炎、退热及减少脑水肿。③恢复期病态及后遗症治疗 此期需加强营养,避免继发感染。根据病态症状作智力、吞咽及肢体功能锻炼,可采用针剂、理疗推拿等。新针及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乙酰谷氨酰胺等均有一定辅助作用。发生癫者按癫治疗。

6.预防

预防乙脑的关键是灭蚊、人群免疫及动物宿主管理。

①灭蚊为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要消灭蚊虫孳生地,如除杂草及积水、喷药灭蚊等。除杀灭成蚊外,要杀灭子子及虫卵。个人用蚊帐,搽防蚊剂、蚊香防蚊。

②人群免疫:预防接种是保护人群的有效措施,保护率为60%——90%。在蚊季前1个月接种,初次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第2年加强1次,连续3次加强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③动物宿主的管理猪是乙脑主要中间宿主,农村及饲养场要做好猪的环境卫生。管理其他家禽也很重要。

来源: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