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其认知能力研究的潜在影响
迄今为止,心理理论研究中仍有许多基本问题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各种争议甚多,不同研究途径又往往得出不同结果,使得相应的研究显得十分零散。如果这些结果无法得到很好整合,或许我们将永远无法窥其发展全貌。因此,如何整合这些零散的结果,也许是将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无论如何,这些结果无疑已为我们打开了无数扇窗。
即使这些认识只是暂时的,并可能有失偏颇,但至少已使我们对这一谜团不再那么陌生。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正是该领域最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所在。就我们的认识而言,心理理论的研究毫无疑问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在我们关于儿童社会认知、认知发展的认识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心理理论早期研究中关于幼儿错误信念认识发展的研究较热,与这一方法论的原因不无关联。
当然,关于错误信念认识的研究还可能有其概念上的原因,因为“信念可能是错误的”这一可能性是“拥有某种信念”这一含义中所不可或缺的。时至今日,关于儿童错误信念认识的发展,仍是心理理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已确然产生的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期和学龄期。大量研究旨在探究婴儿社会行为的性质、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敏感性等,也有大量的研究探究学龄儿童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以及有关友谊、权威和公正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从婴儿期到儿童期的过渡期,则是一个相对缺乏研究的领域。
但是,在过去20多年里,社会认知发展的这种研究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吸引了大量心理学家的注意。由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在3-5岁儿童身上进行的,因此学前期的社会认知发展不再是一个“缺乏探究的领域”。心理理论对愿望(desire)、信念(belief)、意图(intention)等部心理状态的认知。
研究者试图探究,对心理这一实体,对由不同心理状态引发的不同行为,以及心理状态与感觉输入、行为输出及其他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幼儿有何认识。起初,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相对狭小地集中于学前期儿童的某种关于心理活动的洞察力的发展(例如对错误信念的认识)上。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它也为更广泛地考察社会认知发展,至少为整合该领域中的某些不同课题,提供了某种理论框架。
此前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不是源于关于成人的社会认知研究,就是源自皮亚杰理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关于心理的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Wellman &Gelman,1992),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责备、辩解和说明的行为习惯,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无不涉及关于信念、期望、知识、需要、愿望、动机等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Forguson&.Gopnick,1988)。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必然与其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密切关联,并且必然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与朋友和家人的密切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关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这些社会性效应还只反映了心理理论研究的吸引力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关于心理理论的表征机制的研究表明,构成心理理论发展的潜在元表征机制可能具有非凡的非社会性效应。这种观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马基雅弗利主义(或权术主义)(Machiavellian)的智力假设。该假设认为,人类智力源自灵长目动物逐渐提高的社会智力,关于心理理论表征机制的发展研究,或许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重要渠道以探究这一假设。
在过去,心理理论研究的这一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曾被忽视。但新近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研究者沿着这一路线,开始探究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与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符号功能的发展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主要研究论题及其潜在影响鉴于不同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比我们曾预测的更加复杂,因此,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心理理论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我们关于儿童心理认识发展复杂性的知识至今仍显得相当有限。心理由各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和状态组成,每个心理状态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此外,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过程相互联系,形成某种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
因此现今许多学者正试图努力解决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扩展用以解释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而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探究过的那些简单关系。譬如,新近关于心理理论表征机制和发展机制的研究,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所考虑的内容领域均有了新的扩展。
在这种新扩展中,有几个方面显得特别突出,其中之一就是考察儿童的早期社会经验,特别是假装游戏经历及有关假装的认识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其二,考察儿童的行为抑制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其三,新近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通过跟踪比较各种特殊人群(例如自闭症、Williams症、精神分裂症、ADHD、聋童、盲童等)的心理理论发展,以揭示心理理论的内在表征机制和发展机制。
另一些研究方向无疑也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认识。这些研究方向包括:对学前期之外的心理理论发展研究;心理理论和其他心理结构(如语言发展和个性)关系的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普遍性和文化特异性研究;心理理论发展的应用研究等,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朝这些方向迈出步伐。
首先,关于学前期以后心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不少研究者探究了儿童关于信念的信念-即二阶信念的认识。这种信念的循环表征发生于4岁之后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些新近研究的焦点。学前期以后的发展研究还包括关于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与元认识发展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研究也已经从关注儿童如何进行有关心理状态的报告和行为预测,转变到关注这种心理发展的解释。
对成人对信念形成的认识和成人在进行信念和愿望归因时出现的错误类型,也有过不少研究。关于成人和较年长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能够提供某种更复杂的发展图景,并可作对学前儿童的表现进行比较的标准。
其次,心理理论的发展必然与其他心理结构的发展相联系。例如,已有研究发现儿童的信念认识和关于诸如“好”与“坏”等个性特质的认识之间存在相关。也曾有人发现,心理理论与儿童对诸如误解、谎言、玩笑和讽刺等各种用语的认识相联系(Sullivan,Winner,&Hopfield,1995)。其他研究者曾探究过“执行性控制”的发展和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
再次,这一问题涉及心理理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迄今大多数的研究是关于西方儿童的。跨文化研究将解决这一偏差,有助于我们探究儿童心理认识发展中的文化普遍性和特异性问题。在为数不多的有关文化影响的研究中,曾发现了一些文化差异。但是,在对这一复杂的问题作出任何明确的结论之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最后,许多研究者开始在诸多相关的应用发展研究领域考察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例如,钱德勒(Chandler,1995)发现,儿童在某种心理理论任务中的成功与教师对他们在社会情绪技能和行为上的发展水平评价相关。阿斯廷顿及其同事也曾发现,控制了一般智力因素之后,心理理论认识能够预测早期的学业成功。在社会认识和不同类型的认识之间也存在关联(Tomasello,Kruger,&Ratner,1993)。一些研究还考察了心理理论的其他影响,例如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将儿童作为法庭上的证人,以及预测和纠正儿童的攻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