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健康百年征程:从生存到繁荣——2021妇幼健康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
快讯
2021年5月29日9时,由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主办;中国女医师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协办的“妇幼健康百年征程:从生存到繁荣——2021妇幼健康国际研讨会”以网络形式在线隆重召开。
此次研讨会特邀18位国内外妇幼卫生领域顶尖专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各妇幼领域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围绕《柳叶刀》特邀报告中“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和“卫生政策与环境”等进行主题演讲和专题报告。作为一场中国同国际妇幼健康领域的学术盛会,研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妇幼卫生健康领域现状、探讨了妇幼健康事业的挑战和机遇,对全球妇幼卫生未来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本次研讨会依次由《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女士、哈佛大学医学院马晶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庞汝彦教授担任主持。
院士名家讲堂
乔杰院士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进行了题为“母婴疾病防治领域的新兴医学科技进展”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前,乔杰院士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感谢大家对2021妇幼健康国际论坛的关注,并再次回顾了《柳叶刀中国女性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特邀重大报告》撰写历程,简要解读了特邀报告中的关键信息与未来愿景。由此指出本次国际论坛的目的是:围绕特邀报告中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和卫生政策与环境专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带给大家更多启发。
在报告中,乔杰院士指出目前我国母婴健康现状面临低生育率、不孕不育疾病困扰和出生缺陷等严重挑战,“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早健康”是母婴健康防控的重要原则,而发展和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医学科技手段来提升母婴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能力是应对挑战和践行防控原则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多组学技术、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医学科技在母婴疾病防控从基础研究、预防、诊断到治疗的各个关键环节都具有巨大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其涉及安全及隐私性、亲缘关系问题、医患关系问题、权责问题等,希望相关立法、审查体制机制和伦理监督能够不断完善和加强。
最后乔杰院士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新兴技术发展及其在母婴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相信这些医学科技前沿进展一定会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程京院士进行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程京院士带来了关于出生缺陷检测和传染性疾病诊断的报告。
首先程京院士介绍了团队针对遗传性耳聋精准诊断和干预所做的转化医学成果;另外,经过一年努力,团队已经研发出针对新冠病毒的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度,快速的检测芯片,大大节省了检测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并进一步研发出车载实验室,实现了检测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程京院士最后强调,转化医学在中国的完成和实现,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临床的发现,科研机构的介入,工业界的产出和政府的监管审批。转化医学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其转化成果也会随之不断改善。
叶志敏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哈佛大学叶志敏教授进行了题为“中国医疗改革:全民医保的进展与差距”的主题演讲。
首先,叶志敏教授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医改系统的背景、目标、和基本原则,指出中国医改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年间,中国政府对于医疗事业资金投入近1.52万亿,10年增长近5倍;全国医保覆盖14亿人口,基本实现了全民均衡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此外,中国已在农村地区实现了基本医疗的全覆盖。当前中国医改仍面临挑战是:第一,不同阶层间的医疗资源仍不均衡;第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二级预防仍有待提高;第三,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治疗质量仍有待提高;第四,医疗支出增长远超GDP增长水平,而医疗支出仍不均衡;此外,公众满意度也成为当前中国医改需解决的问题。有调查报告,多数患者表示医疗支出占收入较大比例,并且在大医院看病途径仍然较难。在此基础上,叶志敏教授提出了中国医改发展建议,一方面需要加大基本医疗医护人员培养,另一方面要为医院提供最新技术;同时在新时代,医院不仅应针对病人,更应该针对大众,担负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最后,叶志敏教授对特邀重大报告的发布表示了热烈赞扬和祝贺,认为本报告不仅总结了过去中国在妇女儿童健康领域的进展和经验,更是为未来20年发展提出了规划,对于中国妇幼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青少年专题
Therese Hesketh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伦敦大学全球卫生系教授,浙江大学全球卫生中心主任Therese Hesketh发表题为“中国妇女儿童保护”的专题演讲。
特邀报告中提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中就包括儿童保护和性及性别保护。从这两个议题出发,Therese教授围绕目前的现状、相关的法律条例和未来展望等方面系统解读了性及性别暴力、儿童忽视和虐待、儿童保护等重点内容。并基于前述问题,提出了建议:首先应该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进展和科研投入,制定基于循证医学的措施,重点关注妇女和儿童健康相关的社会权利,例如教育、就业、安全、福利和支持性环境等。同时,还需要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制定新的RMNCAH相关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常规的监测管理。最后,Therese教授呼吁在儿童和家庭社会工作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继续发展社会工作学科并使其专业化,通过设立适当的亚专科和增加人力资源力量以更好地保护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健康。
江帆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的江帆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的报告。
首先就包括儿童死亡率等儿童生存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健康中国2030目标及“城乡差异和地方差异明显;西部高于东部、农村高于城市”的挑战。随后,江帆教授指出,儿童大脑发育极为重要,尤其在孕期和0-3岁阶段投入回报率最高。目前,极度贫困和生长迟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但也有被低估的发育落后的现状,这可能与母亲虐待、被忽视、环境因素(地区)、家庭收入等因素有关。因此,建议制定中国本土化干预包,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包,贯穿从备孕期-预产期-新生儿期-儿童期全链条,并推算哪些可以纳入医疗体系。同时应加强预防体系、医疗体系的结合。最后,江帆教授指出特邀报告最终目标是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通过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国家整体发展目标。
George Patton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墨尔本大学青少年健康研究学系和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特聘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高级首席研究员George Patton教授就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展开报告。
George Patton教授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策的照顾不仅会影响青少年本身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其下一代。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社会行为,心理和生理都会经历较大波动。目前来看,青少年起始时期越来越早,结束时期越来越晚,所以如果政府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引导,将会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目前人们的关注点也开始从性与生殖健康向营养与精神卫生进行转变。如今,青少年健康还存在着许多挑战,不同国家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George Patton教授肯定了中国在青少年健康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并认为已经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数据系统应对挑战,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肥胖率和超重率在逐年上升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马军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儿少卫生中心主任马军教授进行了题为“中国青少年健康发展与挑战”的专题报告。
马军教授指出,青少年健康在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关乎现在、未来和跨代的三重效益。目前,可预防性伤害、肥胖和近视、心理健康和弱势儿童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对此马军教授提出目前有必要调整卫生政策重点;需有效利用青少年死亡和死因数据,开展分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分析以支撑策略措施制定实施;加强以青少年主要死因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多部门联动卫生服务应对能力。另外,为实现全面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的全国性监测,则需要将反映青少年健康的核心指标纳入国家监测体系,并加强青少年健康核心指标的数据监测和报告系统及健康数据的分析利用。而对于在妇幼保健机构中开设青少年保健服务,则建议加强对青少年保健服务内容和模式的探索以及人员能力建设,并一步研究青少年、服务提供者以及卫生决策部门等各方对青少年保健服务的认知和需求。与其同时,青少年卫生费用应在加大公共筹资责任基础上,从治疗服务转向预防服务。最后,马军教授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呼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寻求专业需求。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努力促进儿童青少年在健康和获得优质医疗保健方面的平等性是持续要努力的方向。
生殖健康专题
Peter C.K.Leung院士进行专题报告
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及韩国科学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Peter C.K.Leung教授进行了题为“女性生育力保存”的报告。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不孕率及辅助生殖助孕周期数逐年增加。生育力保存是指使用手术,药物或实验室技术对存在不育风险的成人或儿童提供帮助,保护和保存其产生遗传学后代的能力。如何减小或消除早期疾病对生殖系统的负担,维持且提前保存生育力,是目前急需面对的一个难点问题。Peter C.K.Leung教授针对女性生育力保存的方法及适用人群、技术流程和成效做出了详尽的阐述。他指出生育力保存是防止生育期及青春期前生育力降低的重要方式,而瘤患者所需要接受的化疗或放疗是医源性卵巢储备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对于癌症病人,在进行治疗之前,多学科合作对于保护女性生育力至关重要;针对不同年龄及病因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生育力保存方法,如:对于生育期女性,ASRM推荐使用卵细胞或胚胎冷冻的方式保护女性生育力,而对于初经前期的女性,卵巢组织冷冻被认为是一项可用于保护女性生育力的实验手段。
王临虹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临虹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实施消除宫颈癌策略与差距分析” 的报告。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死亡排名中占第二位,患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而宫颈癌也是目前仅有的一种病因明确且三级预防手段完善的恶性肿瘤。WHO 针对宫颈癌预防也制定了详细的三级预防措施,提出2030年达到90-70-90目标。王临虹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消除宫颈癌方面所采取的各项策略措施及目前的实施现状。她指出,我国一项大样本的人群抽样调查显示,35-64岁妇女的子宫颈癌筛查率约为31.4%,其中筛查率最高的是35-44岁的妇女,但是目前整体筛查率仍然较低,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HPV疫苗接种对于消除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还存在HPV疫苗供应量不足,接种率不高,女性HPV知晓率低,意愿不足等问题。她指出,我国仍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人群子宫颈癌筛查覆盖率和精准度,并同时促进一级预防HPV疫苗接种策略和措施,从而促进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下降拐点。
马晶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哈佛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主任马晶教授进行了题为“从全生命周期健康看中国妇女乳腺癌防控体系”的主题演讲。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癌症发病之首,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中国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增长趋势。如何控制乳腺癌的疾病发展已成为目前中国女性健康工作中的一大重点。马晶教授提出了一项关于筛查人群、指南、结果跟踪与管理的闭环:首先,从管理体系上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组织的建设,并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的筛查,以提高全人群的乳腺癌筛查覆盖率;其次,通过制定相关的指南和技术路径,确定筛查人群中有异常的女性,并对她们的结果进行跟踪随访;最后,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干预,包括建议观察与支持、确诊与治疗或无需任何行动。马晶教授也根据这一框架介绍了相关项目的实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马端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代谢与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端教授作了题为“提升遗传咨询能力迫在眉睫”的报告。
马端教授指出,目前临床医生在遗传咨询实践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疑问,如:什么类型的疾病与遗传变异有关?怀疑有遗传变异,如何做检查做合适?为什么检测阳性率不高?阳性检查结果如何指导疾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怎么做才算比较到位?马端教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指出目前研究证据表明,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都与遗传因素有关,十分有必要全面开展遗传咨询服务及提高临床医生提升遗传咨询能力。此外,马教授还分享了针对染色体疾病,孟德尔疾病,线粒体疾病,多基因疾病和表观遗传疾病等不同类型的遗传性疾病,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要点。
妇幼健康专题
Joy Lawn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来自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Joy Lawn教授带来了题为“结束全球新生儿死亡和死产情况-包括同中国的双向学习”的报告。
首先Joy Lawn教授指出对于照顾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营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死胎死产在一些国家,如乌干达等非洲国家,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对于早产,Joy Lawn教授认为“袋鼠妈妈育儿法”是一种被拓展到全球的、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方法,应当被更快的推广出去。随后推出的“袋鼠爸爸育儿法”,使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以将母亲和宝宝暂时分开。最后Joy Lawn教授指出,如何能与非洲国家建立一定联系,解决非洲一些国家儿童较高死亡率等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张军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军教授进行了题为“利用多因素模型探索中国适宜剖宫产率”的报告。
张军教授详细介绍了一项包括28个省191家医院的全国性、大型的、多中心研究。他指出我国2015-2016年的剖宫产率约为38.9%,瘢痕子宫、双胎、临床前剖宫产指征、臀围及产妇要求等是主要原因,其中瘢痕子宫是其最主要原因,占总剖宫产人数的三分之一。增加分娩镇痛、剖宫产后的试产(TOLAC)、胎位外倒转术是减少剖宫产的有效措施。鉴于各地区孕产妇特征的差异,在制定适宜剖宫产率参考值时,需要根据各地区甚至各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实行精准管理。
吴久玲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妇女保健部主任吴久玲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孕产妇危重症评审与产科质量改进”的报告。
首先吴久玲教授介绍了中国孕产妇危重症评审方法的建立,应用与发展。WHO评审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主要是从2004年形成试点研究方案,到2010年后开始进行全国的推广培训。随后吴教授介绍了中国孕产妇危重症评审的特点和优势,与WHO的区别以及评审流程与要点,以及江西省保健院的医疗管理的改进效果。2015年起,国家和地方卫健委均发文强调了评审方案和工作要求,出版了专业书籍指导培训,并开展全国培训和现场指导。目前评审方法已推广至其他领域和国家等。中国孕产妇危重症评审方法经省市县三级循证研究,证明其可行有效,对妇幼健康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萌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儿科的毛萌教授分享了“迈向未来:基层儿童健康与发展的思考”的报告。
她提到,儿童期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养育与关爱,确保儿童获得健康、营养、积极有回应的照护、安全及早期学习。目前,中国的RMNCAH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能够让我们远眺未来,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仍有大量地区在实现MDG中儿童死亡率方面存在滞后的情况。基于这一问题,毛萌教授指出,需要全面关注城乡妇幼健康差别存在的实质问题、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对儿童健康的意义、设计并实施培训基层妇女儿童健康提供者的项目,并加强儿童健康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毛萌教授从问题出发,谈到了中国儿童健康领域中需要努力的两个主要方向,即继续系统研究和更好地了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所需的家庭帮助、物质和社会环境,特别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环境;同时,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促进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尤其是政府的投资策略。相信毛萌教授对基层儿童健康发展的深刻思考会令广大的儿童健康工作者受益匪浅。
卫生政策专题
钱序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全球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钱序教授发表了题为“妇幼卫生国际合作项目评价”的报告。
报告包括项目评价概述、国际合作项目评价举例以及南南合作项目评价举例三个方面的内容。钱序教授介绍,目前妇幼卫生国际合作项目大多为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卫生项目,多采用基于结果链的逻辑框架。评价可分为形成评价和总结评价两种;形成评价可以帮助项目不断完善;总结评价是对项目是否达成预期目标作出最后的评判。钱教授以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项目为例,阐明项目评价常用定性和定量两类评价方法,从需方、供方和政策环境三方面了解项目的执行过程和项目对妇幼健康、保健服务公平性和服务利用率的改善和促进作用,指出对项目进行评价可以总结项目经验并提出推广模式。最后钱教授介绍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发展方面的合作,包括卫生发展合作,其中三方合作为一种形式,它增加了一个对南南合作倡议予以支持的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我国南南合作项目中的三方合作项目--中非合作促进非洲八国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健康项目,该项目中中国是技术提供方,非洲八国为受援国,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合作促成方,该项目以实现非洲八国在营养、卫生、儿童早期发展及水和环境卫生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共同目标,在该三方合作项目评价中应该特别强调了合作各方的主动参与并且评价项目结果是否有“增值” 效应。
Carine Ronsmans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Carine Ronsmans教授进行了题为“卫生系统布局促进孕产妇(新生儿)存活”的报告。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指出,到2030年,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率应低于70/10万,且不应有国家孕产妇死亡率(MMR)高于140/10万。然而2017年数据显示,全球MMR为211/10万,其中大部分孕产妇死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16个国家(除阿富汗以外)的MMR在500-900/10万之间。对此,Carine教授对这些国家高死亡率进行了分析即医疗机构分娩量不足;而对于医疗机构分娩率较高的国家如马拉维、刚果、塞内加尔,它们孕产妇死亡率依然超过300/10万的原因则是:很多孕产妇去的医疗机构只是仅能提供非常基础服务的卫生站,而只有6%的孕产妇会到综合性的医院生产且从1992-2017年这一比率基本没有增长(以塞内加尔为例)。因此Carine教授提出对于孕产妇分娩地点选择应综合考虑位置、交通、转诊能力和孕产妇自身情况,并在产前做出评估,及时安排待产。而从综合性医院角度来看,需要面对解决病人过度拥挤或者过度医疗化的问题。最后,Carine教授强调关于女性分娩地点的选择需要考虑地理可及性、公平性、质量和其他不能预防的后果等;在国家层面,则需要多部门联系,综合考虑交通、经济、保险、政策保障等。
朱兆芳研究员进行专题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兆芳教授发表了题为“健康扶贫中的贫困妇女儿童健康改善”的主题演讲。
朱教授介绍了健康扶贫政策中针对妇女和儿童群体的政策,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以重大疾病救治为主的医疗服务两个方面。在公共卫生服务中通过对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的检查项目、孕前优生检查项目、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干预试点项目,以及地中海贫血防控项目和贫困地区新生儿筛查补助项目等,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妇幼健康服务覆盖率超过了90%。在医疗的救治方面,对于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和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淋巴瘤和尿道下裂的等重大疾病,通过重病兜底一批和大病救治一批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在贫困妇女儿童患者经济负担方面,政策的实施使得个人自付比例逐年降低,但在筹资的公平性方面尚有不足,比如妇女儿童的各类医保报销比例低于其他人群,农村孕妇分娩的个人自付比例超过50%。朱兆芳教授指出总体来讲,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贫困妇女儿童的健康得到改善:2016年到2018年贫困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显著降低,妇女儿童四类疾病死亡例数占比逐年降低且好转例数占比明显提升。最后,朱兆芳教授强调了贫困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虽然我们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低收入妇女儿童仍然是整个社会健康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短板,应该补足服务短板、防治结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对贫困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的公平性的问题。
最后,2021妇幼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对《柳叶刀中国女性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特邀重大报告》创作纪录片的回顾和重温中圆满结束!岁月光辉,前路犹长,中国乃至世界妇幼健康事业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携手相行!
为了每一位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已经吹响了奋斗号角,拉开了崭新序幕!
来源 | 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在The Lancet发表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
妇幼健康百年征程:从生存到繁荣——《柳叶刀中国女性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特邀重大报告》 全球在线发布会圆满成功
“
健康科普>>
北医三院服务号
就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