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嚎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观:这样的育儿方式要不得!

文 / 阿呆爸
2021-01-13 18:55

文 | 多多妈

1、我认为:他们做事太草率

前些天,看到一个新闻。

一个小朋友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面前站着两个大人,各自抱着自己的手臂,像看热闹一般,围观眼前的孩子又哭又闹的。

而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父母。

两个人既不上前扶孩子,也不着急哄孩子。这样做法引来了网络上很多人点赞。大不部分人都认为:

孩子当众撒泼打滚,是在向父母示威,一定不能去哄去劝去安慰,担心惯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闹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该给孩子一点颜色看一看,你哭闹是没用的,我们不会妥协。

我却觉得,这到底是太年轻啊,做事太草率。

孩子是亲生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已经哭的这般伤心,有什么“深仇大恨”的,不能把孩子扶起来,给他一个拥抱,帮他擦一擦眼泪,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冷眼、无动于衷呢?

类似的事情,前不久也发生在我一个亲戚家。

上个月,我们这个城市下了雪,亲戚的儿子想出去玩雪,可妈妈认为外面太冷了,担心儿子冻感冒,现在又是有疫情的非常时期,孩子感冒发烧都比较麻烦。

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3岁孩子的想法。

站在阳台上,看见楼下有小朋友玩雪,3岁的娃都急哭了。

妈妈没有去安慰,也没有任何的回应,就是任由孩子哭,想着自己不能妥协。

她儿子越哭越伤心,最后,哭得吐了,当天晚上大发烧。

这可吓坏了她,带着孩子折腾去医院。医生给孩子做了检查时说了一句:

本来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你怎么搞得这么严重,还折腾到医院来了。

亲戚还有点犟脾气,向我吐槽这个医生只懂看病,不懂得教育孩子。

她还说:孩子哭了,怎么也不能立马去哄,就是哄,也得等一会的,这个方法叫延迟满足。

2、哭闹的背后是什么?

我要说这个锅“延迟满足”不背。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实验,曾被很多父母追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棉花糖实验”,对象是一些3-6岁之间的孩子。

规则是给孩子们一人一份棉花糖,如果孩子们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得到另外一份棉花糖作为奖励。

如果立刻吃掉棉花糖,或者不愿意等,按铃喊研究人员,都没有任何的奖励。

面对眼前的棉花糖,孩子们想尽一切办法“抗拒”棉花糖,可最后,只有20%的孩子忍住了,没有吃掉棉花糖,得到了额外的奖励。

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追踪了18年后发现,那些自我延迟能力满足能力强的孩子,他们的事业更成功。

于是,“延迟满足”被父母们纷纷效仿,认为只要延迟满足孩子,对孩子的未来会更好。

当孩子有了需求,要吃什么食物,要买什么玩具,哭了闹了,会刻意让孩子这些需求“飞一会”,因为心里笃定,延迟满足会养出更有出息的孩子。

其实,父母们是完全误解了延迟满足。

“棉花糖”实验的延迟满足,选择权在于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延迟。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写道:

父母的故意不满足孩子, 让孩子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一旦有一点好处,迫不及待地消费掉。

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哭闹就是不听话,不讲理。

当孩子哭了,闹了,心里想的是,不能去安慰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让哭闹变成孩子要挟父母的工具。

其实,父母真的想多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内心的安全感还没有完全建立,哭闹只是一种寻求帮助的信号,并非是手段。

父母的不回应,不搭理,是“以暴制暴”,养出一个低我价值感,自卑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他们的难过和伤心,自己的父母都看不到,他们认为别人更不会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遭遇。

3、要回应,不要让家成绝境

孩子因年龄受限,在完成不了一些事情,或者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时,或者生气难过时,都会用哭闹来表达,这是正常的情绪表达。

并非如一些父母臆想的是孩子的手段,小小年纪,心智都未成熟,没有能力去“耍心眼”。

但面对孩子哭闹,父母不同回应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却很大。

首先,一定要回应。

父母的回应,不一定是安慰或者哄劝,先是不要走开。

因为孩子是哭给父母看的,我们可以蹲下来,视线和孩子平行,可以给他们擦一擦眼泪,就那样静静地陪着他们,让孩子的激动的情绪飞一下。

心理学教授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尤其是孩子哭闹时,更是需要父母的回应。抱一抱孩子,让孩子明白你是在意他的,他的感受和情绪都被接纳和理解,内心的安全感才会被建立。

其次,和孩子沟通。

有时,孩子的要求真的是不合理,父母无法做好。

可以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我们再和孩子沟通刚才的事情,如实相告。

孩子可能会失落、难过,但是这些“无法满足”是自然的,并不是父母故意和孩子作对,去延迟满足孩子,因此也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

再次,不要吝啬抱孩子。

孩子哭闹最初可能是因为愿望没有达成,继而萌发了伤心和难过。

很多时候,孩子会主动向父母求抱,可有的父母很有“原则”,那便是——孩子什么时候不哭了,什么时候抱。一直哭,一直不抱。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拥抱是最温柔而又最有力量的方式。

说一千一万个道理,不如抱一下孩子让孩子更快地平复情绪,我们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父母养育孩子,不用考试,只要发自内心去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无条件地去爱孩子便可以。

孩子哭闹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我们去爱的时候,抱一下他们,给他们擦一擦眼泪,这才是父母爱孩子正确的姿势。

今日互动

你家孩子哭闹撒泼,你是怎么处理的?你觉得冷眼旁观,任由他哭,是一个好办法吗?欢迎留言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