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需要长照的那天时,别怕被说不孝!3点建议让你的爱平衡
试着拉好情感界线,别在内心告诉自己「无法」和什么事情都自己上,较能转换僵化的依存关系,更能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或软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该尽的责任,也不是说要不赡养父母,想表达对他们的关怀有很多方法,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关系也会受到伤害。
有句话说:「父母年龄越大越像孩子。」但对于许多亲子之间依附关系较黏密的成年子女来说,却可能百感交集。
中国家庭中的子女,在学习独立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孝亲思想」与「自主性」(个体化)的拉扯,和各种「毒性规条」羁绊,难以张伸羽翼自在地遨翔,到了父母年迈时更走不开。
亚洲的家庭
当「孝顺」变成绑架家庭关系的锁链很多儿子/女儿因其父母依赖性比较重,不得不将父亲或母亲的需要,摆在个人需要之前;只要稍对自己好一点,或者是违背他们的意愿,便会受到罪恶感的猛烈袭击。
为了避开自我责难的痛苦,有时甚至要付上失去工作和健康的代价,家人关系与婚姻生活也大受影响。
力妤(化名)是家中独女,最近也遇到类似的困扰。
力妤的父亲已不在,哥哥和弟弟又都在外县市,行动有些不便的七十五岁母亲,虽有外籍看护照顾自己,每天仍会打好几通电话,给在家边工作边照顾孩子的力妤。
如果只是聊聊天还好,但有时是说想出去走走,希望女儿随行;有时是感冒了或心情不好,希望女儿帮忙打电话跟当天原本约好的医师重新预约。
还有一次,是妈妈为了拿壁柜里的物品突然跌倒,虽然看护叫了救护车,还是得放下手边工作,马上赶到医院急诊室了解情况(因为有些医疗说明词汇,看护听不懂)。
也因为这些不时出现的突发状况,周间晚上或假日的亲子时间常被挤压,虽然和先生都很喜欢小孩,很想有第二胎,但母亲的依赖和身体状况不稳定,让力妤一直不敢再生。
对于难以给予女儿,很难像其别家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同样的关怀,力妤觉得很抱歉。这几年能陪伴女儿的时间已经很少,担心若再有二宝,恐怕更忙不过来。
三种关系备受影响:亲子、配偶、手足不少像前述案例(力妤)的「三明治妈妈」告诉我,即使家中的年长者并非完全独居,或已经有了看护,在工作中或想好好陪伴小孩时,还是常接到家中长辈或看护的电话,而必须紧急处理。
即使不是全职的照护家属,如果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或离父母住处较近,又是家中年长者的情感重心,其工作、经济,个人核心家庭的相处时间,都会饱受冲击。
除了难以专心照顾孩子,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也很大。这些子女的配偶,对于他们的另一半「需要随时待命」常难以调适,觉得自己被忽略、家庭生活被破坏。
当年龄大又很依赖的父母特别需求关照时,他们更加反弹,因为另一半可能总是牺牲夫妻时间或亲子时光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即使只是偶尔陪伴,也常因疲累、受气而情绪不佳,压力不小心便会转嫁到配偶或孩子身上。
照护者的先生或妻子,对于在照护者家中较少分担到照顾责任的手足,也会很不谅解。
这些负面情绪或抱怨,对照护家属而言,也是一股莫大的压力。此外,全职或非全职照护家属,也常要放弃交朋友的时间和渴望。
当有照顾责任在身,即使是与老朋友见面吃个饭,也会觉得是种负担。除了个人时间有限,无形的压力总如影随行,因此许多照护家属常选择不再参与朋友聚会,友人们也可能因总是被拒绝,而不再邀约。
照顾者要尽孝道 自主与自私不能混为一谈照顾者因为善尽孝道,或亲子关系过度黏结,常忘了生活曾经是有趣的,忘了自己除了儿女的角色之外,也是需要有着自己的生活的,或是将「自主」与「自私」混为一谈。
总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没办法,谁叫他/她是我的爸/妈呢?」
甚至你会认为没有满足双亲的要求而去做自己的事,便是自私;而几乎和年龄大的或生病的双亲寸步不离,任其予取予求。
该如何平衡的爱父母,同时也不忘自我疼惜?以下提出三点建议:
1. 检视家庭规条,觉察内在恐惧
特别是在父母没有重大疾病的情况下,许多子女(通常是家中最关心父母的孩子,或长子长女)在上班的时候或正忙的时候,仍不敢不接或不回父母的电话。
有些是长期受到父或母的影响,对于孝亲的责任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不觉将父母的需要摆在自己的需要前面;也可能是出于恐惧,受家庭系统中的明规条或隐规则困缚,不想因为疏于关照,而受到父母的怨骂或其他亲友的议论。
这些子女的情绪,很容易随着年迈父母的喜怒哀乐及其身体状况而起伏,甚至影响到另一半或孩子。
若能更多去觉知这些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挣扎和拉扯,更有意识地去省察内心的恐惧,极有助于慢慢摆脱「害怕被说不孝」的恐惧而避免过度,造成个人身心及生活的失衡。
2. 站稳立场,设立界限
年迈的长辈,有时不自知自己在子女要求甚么,即使不是身体不适,也可能因为看不到孩子或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重心,而乱发脾气或冷嘲热讽,甚至到处讲孩子的不是,找人诉苦。
如果明知是不合理的要求仍一定要子女配合,或已需要请看护,仍坚持由子女照顾,这时子女就要坚定立场,最好就照顾家中长者事宜设立界限与原则(比如多久到父母家一次、什么时间固定通电话等等)。
否则,不仅前述的几种关系都会被破坏,照护者与被照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为过度黏密而毁裂。
借此机会再稍微说明家族治疗大师Murray Bowen所提出的「自我分化」概念(也有学者称之为「情感上的成熟度」)。
这样的成熟度,指的是一个人在理智和情感的运作中取得平衡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在关系中兼顾「亲密」和「自主」。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其心智与情感比较独立,较能抵抗长辈的过度要求,能够适度地拿捏好界线;反之,分化程度较低的人则很难做自己,常会分不清人我界线,容易与他人的情绪混淆,较难拒绝长辈的过度要求。
试着拉好情感界线,不再只是告诉自己「没办法」和事必躬亲,较能转换僵化的依存关系,更能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或软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该尽的责任,也不是要弃父母于不顾,表达对父母的爱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关系也会受到伤害。
3. 克服心理障碍,练习放手与运用资源
有时绊住照护家属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长者过度依赖,而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心中常想着「慈乌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或是不放心而不敢找帮手。
别再一直担心、舍不得父母,怕其他人不知如何照顾或照顾得不够好;当「照顾」变成一段漫长而煎熬的路途时,若没有足够的奥援,照护家属(子女)根本分身乏术,很容易忽略个人身心与其他关系的平衡。
即使是独生子女,或是兄弟姊妹远在异地较难轮替关照,最好还是充分运用各种照护服务及辅具的协助,尤其是临时的人力支援。
除了陪伴和照顾,平时也要为长辈做些心理建设,让年长者对专业照护者更有信心。否则,三明治世代很容易压力指数破表。
愿意试着做些调整了吗?写这篇文章,绝不是在说奉敬父母的那一套已不合时宜,而是在反哺、报答恩情之外,也别忘了疼惜自己。
我一直深信爱父母(照顾父母生活和情感需要)与保有一点个人生活、兼顾其他亲密关系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
「别再把父母一直背在自己身上」这件事情知易行难,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和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如果不早一点开始转变目前的依存模式,未来的适应将更加困难,不仅主要照护家属的身心负荷可能愈来愈沉重,其他人际关系的损害也可能更剧烈。
纵然不易卸除、摆脱所有的包袱,至少,可以尝试分担责任的重量,才可能留出一点时间和耐心给孩子、配偶、友人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