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能救命!这部5分钟的动画,让你了解心脏骤停的真相!

文 / 崔振波讲健康
2020-10-30 09:21

“嘭!”

上周五带着朵朵去商场试衣服,前一秒我们母女俩还在兴致盎然地讨论:

究竟是“买粉色的衬衣还是买蓝色的衬衣”,下一秒就突然听到一声闷响。

试衣服的朵朵

顺着声音看过去,一个约莫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好像是晕过去了。

坦白说,我当时真的被吓到了。

愣了一会,刚想起掏出手机打120,就看到一个姑娘冲上前蹲地做胸口按压了。

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把他抬上担架,围观的人群也放下心来迅速散了。

我才发现朵朵紧握着我的那只手,都渗出了密密的汗。

当天发的微博

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和我老公描述今天在商场遇到的“插曲”。

就见他冲上来献宝似的对朵朵说:“朵朵,爸爸发现一部你肯定会喜欢的动画片。”

往常要是朵朵听了她爸这话,早兴奋地冲上前去了,可现在却一反常态地坐在沙发上,眼神都没

了焦距。

朵爸用眼神无言的询问我:“怎么回事呀?”

我一五一十地把今天遇到的事讲给他听,朵爸的脸色也变得很凝重,他说:

“可能心脏方面的毛病,突然心梗了,搞不好人就没了,还好有人及时去做心肺复苏嘞。”

经过朵爸长达半小时的科普,我才明白心脏骤停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数秒钟内患者就会丧失意识,60秒钟就会呼吸停止。

4分钟脑组织会遭受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也就是说每分钟都有人因为这个“魔鬼”而死亡。

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民众的心肺复苏术普及率有40%左右,这让每天约有100多人成功被挽回生命。

而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人连1%都没有。

既然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先有一个这样的概念。

恰逢今天是世界动画日,我给大家分享一部通俗易懂的动画短片。

希望各位宝妈能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在关键时刻甚至能救人一命,意义非凡哦。

https://v.qq.com/x/page/d3071792bz6.html(复制链接即可观看)

这部由协和医学院博士科普团队与北联大艺术学院数字虚拟现实工作室联合制作的三维动画,也是我国首部急救科普三维动画。

看完之后是不是心有余悸?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现在对急救知识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孩子身上。

就在前不久,据教育部官网显示,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已

经指出:

要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

其中,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

明确规定要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最后将视频中的重点归纳给各位宝妈,注意记笔记了!!

01方法

1、轻拍双肩,分别在两侧耳旁大声呼喊、询问,如无反应,立即用5-10秒钟观察胸廓是否起伏,专业人士可触摸颈动脉。

2、如果意识突然丧失,呼喊没有反应,且呼吸停止或呼吸不规律,即可判断为心脏骤停,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3、寻求周围人士帮助,拨打120,尽快取得AED(体外自动除颤仪),马上进行胸外按压。

4、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

02动作要领

1、双手交叉、双手掌根重叠,手掌根部持续胸外按压。

2、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垂直向下按压胸廓。注意肘关节不能弯曲,一定要垂直向下。

3、每一次按压后,手掌根不能离开胸壁。当胸廓回弹时,不要有任何力量施加在胸廓上,以保证胸廓充分扩张。

按压深度为5-6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脑部供血,减少重要脏器功能损伤,降低胸外按压的并发症。

4、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于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提倡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和成功率。

对于非专业人士,持续胸外按压即可,无需口对口人工呼吸。

5、持续心肺复苏至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03注意事项

1、并不是所有晕倒患者均可实施心肺复苏,如癫痫、晕厥、昏迷,以上患者虽然意识丧失,但呼吸仍然存在,所以不是心脏骤停,不能进行心肺复苏。

2、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周围的人尽快取来AED (自动体外除颤仪) ,按照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AED自动分析,自动充电,然后按下放电开关完成电除颤。

AED可以大幅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3、若只有单人施救,建议打开手机免提功能,一边胸外按压一边和120沟通。

敲完今天的文章我突然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因为心源性猝死对我来说从前真的只存在于新闻当中,甚至在办公室经常听到那些95后和00后的小朋友,带着调侃的意味打趣对方:

“别总熬夜和加班,你小心猝死哦。”

所以我一度觉得这种事离我十分遥远,直到那天商场遇到“突发事件”,我才摈弃了心里面的那份侥幸。

寻找了资料和数据写下这篇文,希望起码能够提到一个提醒的作用。

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

尤其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明白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毕竟一旦那份不幸降临,就是一个家庭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