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熟睡时多汗怎么办,听听中医的解释。

文 / 多汗手足多汗
2018-06-11 00:39

常遇到家长诉说小儿睡眠后即出汗,即使天气不热,也多汗,有的甚至达大汗淋漓的程度。经临床观察。此类小儿的出汗,大多是生理性发汗,并无器质性病症。多见于3-7岁学龄前儿童。常在入睡后持续出汗2-3小时后即好转,不伴发热、咳嗽等其他症状,各项检查也常常正常。小儿睡眠多汗症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睡眠后一段时间内支配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白天活动量大,体热蓄积较多,睡眠后要散发蓄积的热量,就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发汗。


中医对汗的认识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有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人体阳气蒸腾了属阴的津液而汗出,汗的发生取决于阴阳的合和。《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产生于水谷精微,是由人体的精气所化生,汗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故长期出汗过多对身体定有影响。


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津液的疏布与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肾的气化等,且依赖阳气的推动及阴液做为汗液物质基础,才能够维持正常生理的津液活动。汗液直接来源于津液,汗虽属于心液,但出汗则与各个脏腑都有密切的联系。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及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出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提出的五脏虚损致汗出过多。


睡眠多汗的小儿要及时更换汗湿的内衣、枕巾和垫被,以免着凉、感冒。白天要避免剧烈活动,适当控制小儿的活动量。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情绪紧张、激动等。出汗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并在开水中加适量盐以防止小儿高渗性失水。可试用糯稻根、浮小麦、桃干等中药煎服,或服用中成药如清身饮冲剂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各种维生素等也有一定疗效。 小儿睡眠多汗症预后良好,大多随年龄增长症状能逐渐消失。但需经医师检查排除活动期间佝偻病、风湿热、结核病等病理性多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