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 说到育儿书籍,果然还是这几本最有用!

文 / 妇科门诊第十一诊室mp
2018-03-15 22:15

导言

明儿就是正月十五了,话说过了十五,这个年也就基本过完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娃都会像放电影似的把过年这些天的场景在脑海中回忆一番,并盖上「XXXX年」的章,以免本来就越来越淡的年味儿从日益健忘的脑海中消失。

今年的家庭聚会蛮有趣。不知道是哪位长辈开的头,这些老头老太太们挨个回忆起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儿。当然,这些事儿以惊吓居多的——

我妈说我小时候偷吃家里的糖衣药片,等他们察觉时一瓶药都没了,吓得老妈赶紧送我去医院,所幸观察了一晚没啥事儿。回家之后无意中发现垃圾桶里有舔剩下的药片时才算彻底放心,心想孩子也不傻,舔到里面苦了就吐了。

我表弟胳膊上有一块明晃晃的烫伤疤,据说是当年暖瓶烫的,烫完之后姥姥又是抹酱油又是涂牙膏,最后不幸感染,留下了疤。

表妹小时候突发高热惊厥,当时家里人先是烧纸辟邪,然后又请来了半仙。舅舅心有余悸地说:「好在后来好了,可吓死人了。」

……

我们三个交换了一下眼神,默默举杯。嘴上没说什么但心中默念:咱们都是好样儿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正在备孕的表妹表示,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以后一定要高举科学育儿的大旗。于是,我为她,也为你们,整理了这篇文章——

身体健康类

1

美国儿科学会系列

1

《育儿百科》

这本书不止是普通的育儿书籍,甚至可以当作参考书和工具书来保存——需要时拿出来,找到相应章节仔细阅读,就能get正确的解决方法。本着这样的信念,这本书的厚度或许就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想想新华字典……),毕竟我们这种医学院校出身,见过内、外科教材,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人看到这本书之后都不由得想打退堂鼓,就更别提你们了。所以,老铁们稳住!买了绝对不会后悔!

这里面包含了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育儿知识,从疾病到生长发育,从饮食到心理,从给爸妈的建议到给隔辈人的建议……这么说吧,这本书是六个娃写文章的灵感源泉,一本在手,娃再也不怕编辑们催稿了。

2

《母乳喂养指南》

今时今日,人们对母乳的认识已不同往昔,随之而来的喂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只要你能想到的和母乳喂养有关的问题,这本书里几乎都有答案。书中甚至考虑到了避孕药物以及母亲重归职场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还贴心地准备了一个「写给爸爸的话」的章节。

总之,不光有方法论,还有具体的实施办法,简直是手把手教你母乳喂养,书中将哺乳期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一一列举,让妈妈们遇到问题时不至于盲目焦虑。

3

《实用喂养指南》

吃喝拉撒,以吃为大。与上面那本相比,这本书里涉及到的内容,更多是添加辅食以后的喂养指导,融合了儿科学、营养学和心理学的前沿知识

也许你会说:「吃个饭那么矫情?还心理学?至于么?」至于!很多喂养问题其实都是心理问题,比如孩子的挑食、厌食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不光是孩子,更多的其实与家长有关。另外,最新的研究显示,在开始进行排便训练的幼儿中,绝大部分的便秘问题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这本书可以帮助父母快速掌握不同阶段的喂养要领,解决挑战性的喂养难题,在孩子应该吃什么和喜欢吃什么之间找到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你,值得拥有!

2

《梅奥育儿全书》

这本书主要针对宝宝在1岁以内的家长,所以,如果你的宝宝已经超过1岁,那么《育儿百科全书》更适合你。但即便如此,这本书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先介绍一下梅奥诊所。非医学人士恐怕不太了解,说梅奥诊所是全世界最牛X的诊所也不为过,它是代表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最高医疗水平的医疗机构之一,在医学研究领域属于领跑者级别。虽然叫「诊所」,但规模并不小。这本书也秉承了梅奥诊所以人为本的精神,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另外,除了孩子疾病、生长发育的相关问题,书里还有很多篇幅是有关其他家庭成员和日常生活的。

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儿童疾病问题之后,六个娃渐渐发现,孩子的疾病有时候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养育理念、夫妻关系,甚至婆媳关系。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之前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为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很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这些书籍基本都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内容的科学性不容置疑,但由于语言的差异性,有的地方读起来不免有些吃力。而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同样也有自己的靠谱书籍可供参考,比如六个娃的育儿科普启蒙书——

其实中国育儿科普的大咖并不少,但有的随着名气不断增大,商业化愈发明显;有的比较偏激,比如看到中医、中药就破口大骂;有的倚老卖老,知识从不更新……排除这些因素,虾米妈咪和冀连梅老师是六个娃比较喜欢的两位科普作者(其他人里当然也有很棒的~),这里简单拿两本出来供大家参考。

3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

虾米妈咪严谨认真,是一位专业的儿科医生,针对儿科问题总结的文章内容细致实用。除此之外,虾米妈咪本人三观正,实事求是的科普作风让六个娃很是认同——不吹不黑,实打实地分享靠谱内容给大家。

说实话,这两年娃看过许多大V互撕,觉得心好累……踏踏实实做点儿科普不好么?其实儿童疾病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医生往往需要综合评估实际情况才能判定治疗方案。在网上争论来争论去,最终吃亏的还是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围观群众呀……

4

《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疾病的诊断过程并不关心,纠结的恰恰是用药这一环节。什么药孩子能用?什么药孩子不能用?又有哪些药是孩子根本没必要使用的?这些内容通常是家长们最最关心的。如果你曾为这些问题苦恼过,那么阅读冀连梅老师这本书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本书还有一个母婴图解版,更加通俗易懂,也可以用来当做工具书查阅

▲《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母婴图解版)》

除了上面推荐的书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例如《尼尔逊儿科学》《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等,但不建议没有专业基础的家长日常阅读。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过于专业,非专业人士往往容易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焦虑。但其实疾病的诊断是需要医生多年的行医经验做基础的,单单从文字的描述上不可以轻易下结论。

心理健康类

《你的N岁孩子》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部用来了解儿童心理的书籍,娃本人觉得特别棒。

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你就会发现,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其实更加难得。这部书的名字叫《你的N岁孩子》,一共有11本,内容涵盖1岁~14岁的孩子。可以几个人合买整套换着看,也可以单独买自己孩子所处的年纪。在众多了解儿童心理和习性的书籍中,值得优先选阅

爱学习是个好事儿,有个爱学习儿童相关医学知识的家长更是孩子的福气。但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千万别走极端!

娃前两天就遇到这样一位家长,他在咨询中明确表示自己阅读了很多的医学科普,根据孩子的症状可以确定孩子就是急性胃肠炎。娃一再表示,自己在家的诊断并不靠谱,如果不见好转,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都很类似,医学中,我们就有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叫做鉴别诊断,非专业人士没有相关经验是做不到的。

但是这位爸爸很执着,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后来证明,孩子真的不是急性胃肠炎,而是流感……因为有些流感的表现症状也是呕吐、高热,但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后来,孩子错过了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最佳时机,而且发展成了重症肺炎,不得不住院治疗。

这位爸爸被其他家庭成员埋怨是不可避免的了,可娃想提醒你们的是,医学科普不可以代替医生的面诊,包括网络咨询也同样具有局限性。关键时刻不能排斥就医,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医学知识,以免酿成大错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图片设计:MBE

责任编辑:大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