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副作用,顺畅度过5-10年的治疗?

文 / 肿瘤资讯美中嘉和
2019-04-08 12:33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患者在肿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约有60%~70%的乳腺癌患者是激素受体阳性的,都适用内分泌治疗。

但是,内分泌治疗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长,很多乳腺癌患者常常因为不愿承受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而偷偷停药,也因此严重影响了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为什么劝你一定要坚持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之所以对乳腺癌患者重要,是因为它对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让乳腺癌患者有一个很好的预后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

研究显示,绝经前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5年,能够降低其15年内的复发和死亡风险39%[1]。

绝经后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将来曲唑、阿那曲唑等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延续至10年,可进一步降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34%,同时可以预防对侧乳腺癌的发生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包括ASCO、ESMO、及ABC会议专家共识等诸多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内分泌治疗应为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案,除非存在肿瘤的内脏危象、疾病进展迅速急需缓解或者内分泌耐药情况。

管理好副作用,让内分泌治疗更顺畅

虽然,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相对于化疗要轻不少,但因为持续的时间较长,那些“不舒服”的反应还是让不少患者打了退堂鼓,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能更好地管理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

01

子宫内膜增厚

他莫昔芬是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中的主力军,但是在服用他莫昔芬期间可能会出现子宫内膜增厚的情况。那该怎样应对呢?

(1)确认子宫内膜的增厚是否是药物引起的。因为每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都会经历增厚再脱落的过程。

(2)子宫内膜增厚的处理。患者需要每6-12个月(或者遵医嘱)进行妇科检查[2]。

通过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

如果子宫内膜厚度超过19mm,可能需要进行医学干预,比如更换药物或者刮宫;

如果是没有症状的增厚,进行定期随访继续观察即可;

如果子宫内膜增厚伴随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医生可能会建议随访或者更换药物;

如果子宫内膜增厚且伴随有阴道不规则出血,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02

骨不良反应

对于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药物常使用来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等芳香化酶抑制,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骨折及关节疼痛等骨不良反应

对骨不良反应的管理该这么做:

1

首先应该排除骨转移、骨关节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

2

患者应该每6个月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根据不同的骨量状态进行治疗,治疗可能包括:不用治疗;维生素D和钙片治疗;双磷酸盐治疗。

3

还建议乳腺癌患者应该增加体育锻炼,减少烟草、咖啡因的摄入,以预防骨质疏松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4

另外,有研究指出食疗、针灸对于缓解内分泌治疗导致的关节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03

血脂异常

雌激素可影响血脂水平,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会抑制雌激素的生成。因此,进行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血脂异常,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增加。

对于血脂轻度升高的患者,可以停药观察或者更换药物,也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血脂(戒烟、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健康体重、坚持运动);如果血脂升高明显,可能需要使用降脂药物进行干预。但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另外,患者应该对血脂进行监测。对于正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普通患者内分泌治疗应6-12个月检查1次,高危患者6个月检查1次[3]。

04

潮热、盗汗

潮热、盗汗等更年期常见的症状,也是内分泌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在治疗前,要先明确这类症状是更年期症状还是药物引起。

要减轻相应的症状,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摄入酒精和咖啡因如果症状严重,则需要寻求药物治疗。

05

恶心、呕吐、皮疹等其他副作用

当出现恶心呕吐时,要及时处理呕吐物,更换空气新鲜的环境;在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多样化的食物,每次进食少量食物并饮水。

很多患者对于这些副作用一般都可以耐受,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到医院寻求药物治疗。

做好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管理,对于乳腺癌患者更好地完成内分泌治疗大有裨益。

希望大家都能遵医嘱完成治疗,如果出现了不适反应,千万不要偷偷的停药,应该找医生咨询,可以换药,可以对症治疗,自欺欺人容易耽误病情啊。

参考文献

[1] 凌瑞, 张聚良.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进展[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1):27-31.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

[3] 徐兵河, 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多学科管理血脂异常管理共识专家组, 李青, et al.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肿瘤杂志, 2017, 3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