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感染—微小病毒B19

文 / 西交一附院妇产科
2018-06-15 21:03

人微小病毒B19(简称B19病毒)是一种单链、线性DNA病毒,是学龄儿童传染性红斑(又称第五病)的病原体。妊娠期急性B19病毒感染的发生率1%-2%,在感染爆发流行时,妊娠期妇女的感染率可上升至10%。

妊娠母体感染B19病毒后,病毒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病率为17%-33%。大多数情况下胎儿宫内感染可自发缓解,不影响胎儿结局,部分患者宫内感染可导致胎儿水肿、死胎和自然流产等严重不良妊娠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与感染时孕周有关。中孕期最易发生宫内感染,尤其是17-24 孕周,这可能与中孕期胎儿的造血功能增强 、母胎血流交换增加有关。早孕期和中孕期B19病毒感染会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目前认为,孕期急性B19病毒感染不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

B19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及手-口接触传播,其他传染途径包括血制品传播及母胎垂直传播。妊娠期感染风险与孕妇接触人群有关,与学龄儿童接触较多的孕妇妊娠期感染的风险增高,包括幼儿园或学龄儿童家长、托儿所工作人员或学校老师。我国“二胎生育”的开放可能会导致发病率的上升。在B19病毒感染爆发时,预防病毒传播的手段非常有限。勤洗手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参考自:“ 妊娠期微小病毒B19感染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年6月 第32卷第 6期

所有内容本网站,凡注明来源于“西交一附院妇产科”,版权均为西交一附院妇产科所有,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