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不建议健康人群做癌症筛查,很可能会害了自己

文 / 医生胡侃
2021-01-07 00:37

癌症高发的当今,大家对癌的警惕意识也越来越高。受到各种关于癌症普及知识的影响,就算你根本就没有真的了解癌症是什么,也知道癌症越早治疗、效果也就会越好。正因如此,在医疗界还催生了一个特殊的产业链条:防癌筛查!

随便在网上搜索关于癌症筛查的内容,你会发现当地不同体检医院纷纷都推出了癌症筛查项目,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且很多销量都非常高。有部分经济充裕的人,每年都会给自己和父母报名进行防癌筛查,目的就是不给癌症任何喘息之机!

但是,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早在2016年,就曾发布过关于防癌筛查的演讲。他并不提倡健康人群进行癌症筛查,甚至是直接之处检查意义真的不大!其主要原因,主要和以下几点有关:

1、癌症筛查出来,死亡率也并没有下降

美国、加大拿等国家,都针对各类癌症进行过研究。实验结论表明,进行前列腺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虽然多,但是检查和不检查的人群,死于前列腺癌的患者并没有差别。且乳腺癌的调查也表明,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癌筛查,对她死于乳腺癌也没有任何影响!

另外,美国有一项针对肺癌的调查也明确显示,参与调查的人中,筛查与不筛查的患者,死于肺癌的几率几乎没有差别。相反的,每年进行2次以上的高频率x射线检查的人群,肺癌死亡率反而是增高了!

多个数据都佐证,即便是每年进行防癌筛查、检查出癌症的患者,和没有做癌症筛查、几十年后死于这种癌症的患者,存活时间大致相同、死亡率也没有差别!用最通俗的话来说,重视防癌筛查、忙活了半天、经历各种手术治疗后,患者依旧不能延长自身寿命。

2、早发现、早治疗,真的如此重要吗?

在过去的20-30年间,大量筛查癌症、治疗癌症的新技术问世,对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实际上,“双早”的实际效应、和它诱发的新问题,正在引起学界的反思。在20年内,我国癌症病发率水涨船高,与国民寿命增长、生活环境改变有密切关联;

临床认为,癌症大约可分为3类。第一种为快速型,无论怎么体检也不能揪出早期问题而一旦确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发展到晚期和死亡,比如大部分食管癌、胰腺癌就是这种;

第二类则是渐进发展型,也就是从慢慢长大到死亡,早期筛查的确是有治愈的希望,比如大肠癌、子宫颈癌等,筛查效果相对较好;

而第三类,就是发展速度较慢、治愈率较高的惰性癌,如甲状腺分化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都是临床治愈率较高的存在。这其中前列腺癌非常特殊,甚至有研究证实,前列腺早期癌症就算没有筛查出、没有积极治疗,10年内死于前列腺本身的也仅仅只有1%左右!

所以,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并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是取决于患者癌变的部位、癌症恶性程度、年龄、免疫机能等几大方面。

3、检查半天,你可能是害了自己

在2008-2009几年内,我国的首都北京,就投入了2亿多对全市133万妇女进行癌症筛查,确诊了72例宫颈癌、241例乳腺癌,其他妇科肿瘤达到了17例。以此进行推算,且不困国家是否能承担的其,除了耗费和效益评估外,更难的问题是筛查出癌症要怎么办:

如果早期进行干预,如切除早期的病灶、基因调控等,治疗效果的确是不错。但是,这其中很大部分患者,最终也都演变成了复发、晚期、终末期;

定期进行检查、随访观察,长期反复进行ct筛查,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巨大的心理负担问题也不能忽视,有部分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是20年的时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这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反而可能会促使病灶发展!

所以,对早期发现癌肿,并不能采取:错杀一百、不放一个的轻率举措!

真正适合防癌筛查的人,其实就是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特别是几代人内有2人以上都出现了同一种癌变的人、常年吸烟和酗酒的人、长期存在和癌相关的慢性病人群,这才是真的应当提高警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