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打实的数据告诉您,癌症到底怎么防
还记得我们"癌症能预防吗"中提到的,大部分癌症其实都很“偶然”吗?之前刷屏朋友圈的Science论文里讲,引起癌症的基因突变,66%都是“随机产生”的,那么既然那么多癌都来得那样“无缘无故”是不是就要听天由命?
当然不是!读了我们前面文章的朋友们肯定知道,癌症早发现和晚发现区别很大 “大众防癌第二篇:哪些症状要警惕?”。既然癌这么难以预料,早癌筛查才是关键!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虽说有很大一部分癌是“随机”的,但还是有另一部分不是随机的,今天就让我们翻到硬币的另一面,例数一遍那些不那么“随机”的致癌元凶。
之前也提到,有些人一厢情愿地把“癌的随机性”当成自己不良生活习惯的挡箭牌,我们也着实地把这种想法批判了一番。可没真凭实据,可能会有人不服心存侥幸哈,今天就让我们“健议”频道给大家找来实打实的数据,这样,大家再回去劝自己的亲朋好友戒烟戒酒,也不用苦于没有凭据啦。
既要重视体检,又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举个例子,车祸也是很随机的,所以各个国家都大力提倡购买车险,但强调购满车险并不等于鼓励酒后驾车。
换一个角度思考,外因,比如不良生活习惯,其实也是不容小觑的。之前讲的不同因素占多大贡献,是“致癌基因突变”的比例,但是科学家们知道,绝大多数癌症案例都不是单一基因突变造成的,而是一个加和积累效应。就全人类来讲那些不幸的癌症患者们体内“平均”有66%的随机致癌突变,有约30%的“外因诱发”的致癌突变,以及不到5%的遗传相关的致癌突变。但轮到具体某个人,比如,某位肺癌患者,他体内有70%的随机致癌突变,又有30%抽烟引起的致癌突变,共同作用导致罹患肺癌,但是如果他不去主动贡献那30%,提前把烟给戒了,也许那70%就不够,量变引发了质变,最终躲过一劫呢?当然,这也是之前提到的那篇“爆款”论文的观点,值得大家引起重视。
事实上,外因到底比“随机因素”贡献大,还是贡献小根本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随机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而外因是可以通过努力避免的。既然可以避免,有什么理由不去避免呢?大到国家层面,那些人争论雾霾到底是肺癌的“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能有多大意义,难道“次要因素”就不该治理吗?小到个人层面,难道非要医生说“戒烟保证不得肺癌”才肯戒烟吗?“吸烟增大癌症风险”就是个足够的理由了,其实应该庆幸“戒烟”至少还是能通过努力能够办到的,而不是“随机”的吧。
国内现在很难找到比较正规的数据,这张图是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给出的2014年的数据,例数了各个“外因”的致癌“贡献”。虽然用的是美国的数据,但也可见一斑,毕竟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都是相通的。而另一些因素,比如环境污染,笔者认为如果换用中国的数据,那么恐怕权重还是太低。
再来看看英国的数据,这是由“CancerResearch UK”的网站提供的数据及图表,在这里换了种说法:“如果没有某某不良因素,那么可以避多少癌症案例”,注意这可是“每年”呦,注意这可是英国国内呦,中国人口可是人家的20倍呦,读者心中请自觉默念“乘以20”。
吸烟为啥有着么大“贡献”?你要以为它只能诱发“肺癌”可就错了,它可是“致癌全能手”看一下这张来自“cancerresearch UK”的数据分析图,圈圈越大,贡献越大,我们把较大的圈圈做了翻译。那么除了吸烟,其他的“外因”都影响人体哪些器官呢?如果你有某些不良生活习惯,那些病变需要重点防范呢,请持续关注我们,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会问您耐心总结。
在国外,医学界把改善不良习惯,避免环境污染等称作 “初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把早癌筛查称为 “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两项都不没有被忽视,一个有责任心得医生或者癌症研究者,既会呼吁戒除不良习惯,治理污染,又要鼓励大众积极参与早癌筛查,定期体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这里再强调一下,致癌突变都是“累积”的,无论之前的习惯怎样“恶劣”,早戒除一天就少一份风险,就拿戒烟来说,即便你吸烟吸了几十年,戒烟降低的风险仍然可观,只要还没得大病,晚戒也并不算太晚,最关键的是,从今天开始戒,对就是今天,也不算晚。
有一个“绝症吧”,很多不幸的癌症患者都在那里发帖纪录他们的最后时光,笔者偶然间读到了其中几篇,唏嘘不已。当癌症从几个光秃秃的统计数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坚强的灵魂不愿凋谢,在让人感动,让人惋惜之余,是不是更应该唤起大家的防癌意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