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根治术、外科手套、蚊式钳……都是这位“疯癫医生”发明的

文 / 医脉通肿瘤科
2018-07-19 03:02

导读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来源:医脉通

作者:芭比

7月12日,冬奥会滑雪冠军、美国名将兰德尔查出患上了乳腺癌。秀兰·邓波、安吉丽娜·朱莉、陈晓旭……与乳腺癌抗争的粉红色名单上,又多了一人。幸运的是,如今乳腺癌有保乳手术,再加上化疗、放疗,患者的治愈率是很高的。

图片:摄图网

但你知道吗?100多年前,得了乳腺癌别说保乳,就是保命都难。彻底逆转了这一状况的,是一名叫WilliamHalsted的外科医生。他发明的乳腺癌根治术大大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作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经典术式长达半个多世纪。

光这一项成就,就足以一个外科医生名垂青史了。但除此之外,Halsted还做了这些:

➤ 发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 世界上成功切除壶腹周围癌第一人;

➤ 发明外科黏膜下肠道缝合线;

➤ 发明外科无菌手套;

➤ 发明蚊式止血钳;

➤ 创建现代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四大创始人之一……

这些贡献,让Halsted被后世称为“现代外科之父”,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在外科学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过这个名字。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医生。

赢得芳心的定制礼物——无菌手套

奥斯卡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曾拍过一部血淋淋的美剧《尼克病院》,讲的是20世纪初的外科。剧中克里夫·欧文扮演的萨克雷医生,原型就是Halsted——一样才华横溢、一样毒瘾缠身。

《尼克病院》1900年代的剧场手术

1900年代的手术现场,相当豪放粗犷,虽然当时李斯特已经推行了无菌技术,但还停留在理论上,实践者寥寥。当时外科医生的无菌观念普遍很差,基本只追求“快准狠”,就算血流遍地、医院旁边到处是一桶桶脓液,医生也毫不在意。

《尼克病院》第一集,讲的是一场前置胎盘紧急剖腹产手术,医生被规定在100秒以内完成。对比现在100秒开腹都开不完,那时医生却要赶在乙醚麻醉失效前收工,所以外科医生一个个都练成了“小李飞刀”,最厉害的,甚至能在28秒内截下一条腿。

《尼克病院》手术现场

手术也不是在无菌手术室进行,而是在开放的剧场中央,旁边一大群人兴致盎然地围观。而Halsted所做的,就是大力推行严格的无菌观念,在他之后,手术才变成了“精细活儿”——恰到好处的麻醉、分毫不差的切口、严格无菌的环境、最低程度的出血量,都成了外科的规范。

第一双外科手套受赠者、Halsted的未来妻子Caroline Hampton

手术三件套之一——无菌手套,也是Halsted的发明,不过这个发明属于 “无心插柳柳成荫”。Halsted最初设计外科橡胶手套不是为了阻断细菌,而是送给他的心上人——护士Caroline Hampton。

Caroline因为长期擦洗医疗器械、接触碳酸溶液,手上长了皮炎,决定辞职。Halsted为了把她留在身边,就得想办法保护她娇嫩的双手,于是设计出了贴合性良好的橡胶手套,

Halsted甚至找到了橡胶巨头固特异,将手套制作了出来,送给了Caroline,之后护士不仅没有辞职,还成了Halsted的妻子。

乳腺癌根治术:错杀三千,不放一个

以Halsted命名的手术术式有两个——Halsted腹股沟斜疝修补术、Halsted根治术,一个普外科,一个肿瘤科,如果不特别留意一定会以为是重名的两个人。而后者,便是乳腺癌外科手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乳腺癌手术发展史上的四次里程碑

在Halsted根治术施行之前,Halsted认为乳腺癌的扩散,是遵循始时间与解剖学规律进行的,最初,癌细胞会沿着局部淋巴结转移,之后再出现血道播散。

也就是说,在某个时间段之内,乳腺癌是一种局部疾病,如果能将乳腺癌整个切除干净,患者就能获得治愈。根据这个观点,Halsted创建了乳腺癌根治术,并在1882年的纽约罗斯福医院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根治术。术式包括:

➤ 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 切除全部乳腺组织,同时广泛切除其表面覆盖的皮肤;

➤ 切除胸大、小肌;

➤ 腋窝淋巴结做彻底清除。

你会发现,手术的中心思想就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后来这种观点还催生了扩大治疗术,有的医生为了杜绝后患,甚至把患者的肋骨都摘除了。

最近20年,医学界对乳腺癌的认识越来越全面,Halsted的不少观点被证实是片面的,比如乳腺癌即使在早期,也可以通过血道播散,乳腺癌一开始就是全身性疾病,而非局部疾病,而且无限扩大手术范围,不仅会增加并发症,还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

今天,根治术已逐渐被保乳手术取代,放疗、化疗加保乳术,让乳腺癌患者比起Halsted时代更有尊严。病人可以和外科医生一起讨论治疗方案,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七块胆结石、一次紧急输血

除了发明两种外科术式,Halsted还开创了两个外科手术史上的“第一次”,而且巧的是,抢救对象都是他的家人。

8岁的Halsted

1882年一个夜晚,凌晨2点钟,一个女人躺在厨房的桌子上,被自己的儿子执刀取出了七块胆结石——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胆囊切除术。女人不久后康复,给她动手术的正是30岁的Halsted。

另一次,Halsted的妹妹因分娩大出血奄奄一息,他赶到现场,把自己的鲜血输入妹妹体内,挽救了妹妹的生命,这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紧急输血。

两次抢救都用了前无古人的方法,Halsted从此因胆大、技术高超而声名鹊起。

成瘾的天才,并未失色

Halsted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正经的学霸,而更贴近《尼克病院》里的疯癫天才。在耶鲁大学求学时,他痴迷体育,身兼学校足球队队长、棒球队球员、划船队成员,但学习成绩还不及平均分。

直到快毕业,Halsted参加了耶鲁医学院的一场医学讲座,才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阅读了解剖学和生理学书籍。

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25岁的Halsted先去了欧洲,亲眼目睹了当时外科学的前沿,结交了不少医学巨头。1880年回到纽约后,他马不停蹄地在多家医院开始了外科工作,逐渐在医疗界小有名气。

1890年后Halsted带领的手术团队,原照片中已可以分辨出医护人员均佩戴了橡胶手套

1884年10月11日,是Halsted人生的转捩点——那一天,他阅读到一位奥地利眼科医生的论著,描述了可卡因灌注眼球后的麻醉特性。Halsted深受启发,接着做出了惊人之举——在自己和同事身上互相试验,以论证可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

不出所料,不久他和同事都对可卡因上瘾了,几人中幸免于世的只有Halsted和另一位同事。毒品上瘾的消息,还被Halsted自己阴差阳错地“广播”了出去:

1885年,Halsted在纽约医学杂志(New York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开篇就是长达119个单词的胡言乱语,一看就是头脑不太清楚。这次之后,他在纽约的医学生涯戛然而止。

之后,Halsted被几个好朋友连哄带骗到欧洲强制戒毒,又去罗德岛进行了康复治疗,借助吗啡戒断了可卡因。

正当他又一次挣扎于吗啡成瘾时,结识了后来的“创业伙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也就是我们每个医生都要经历的“床旁教学”体系的创建者、后来的“现代医学之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四位创始人画像。唯一站立者是Halsted,据记载,画像作者当时很不喜欢Halsted玩世不恭的神情,让他站在后排,还在他脸上涂了暗色染料。

奥斯勒显然很有眼光,他对Halsted的毒瘾并不介意,认为这无损于他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虽然Halsted每天至少使用3单位(约200mg)吗啡,但他当起医生来活力充沛,能把手术做得尽善尽美,我不认为有人会怀疑他不能胜任。”

但无法辩白的是,毒瘾跟随了Halsted一生,而且药物与痛苦慢慢侵蚀了他,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1890年,Halsted从一个纽约城里人变成了山间的隐士,他与妻子买下了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山区度假村,在那里养养花、逗逗狗、观观星,虽然没有子嗣,也算颐养天年。

1922年9月7日,离70岁生日还有16天的时候,Halsted因胆结石手术并发支气管肺炎去世。最后几十年里,Halsted的样貌、性格、身份都改变了许多,但这些都削减不了他对医学做出的贡献。未来的医学教材中,仍少不了这位外科学之父的名字。

参考文献:

[1] Talha Khan Burki, William Halsted: surgeon, innovator, addict. The Lancet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Volume 3, No. 8, p534, August 2018.

[2] John L. Cameron, M.D., F.A.C.S., F.R.C.S.I. (hon), F.R.C.S. Eng. (hon).William Stewart Haisted Our Surgical Heritage, ANNALS OF SURGERY Vol. 225, No.5, 445-458.

[3] 沈镇宙, 张亚伟. 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年20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