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防癌抗癌,这八个说法别信!

文 / 大众卫生报
2018-04-13 08:21

提示

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症,我们常会从各种渠道听闻众多的“抗癌知识”。但是,其中许多是危言耸听、缺乏科学依据的。今天,我们整理了有关防癌抗癌的8个谣言,并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几位资深医师对此逐一分析、击破。

谣言一:

阿司匹林预防消化道肿瘤

大肠外科主任医师徐烨:阿司匹林的确能够预防胃癌、肠癌、胰腺癌等各种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还可以预防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它有很多副作用,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引起出血,其次对消化系统也毒副作用,有些人服后会产生恶心、腹痛等,另外,阿司匹林对肝肾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阿司匹林。

谣言二:

肿瘤治疗康复期不能吃鸡

综合治疗科主任医师成文武:根据目前的研究和文献资料显示,这样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实际上,在肿瘤治疗的康复期,比如手术后或放化疗后,多喝些鸡汤,多吃些鸡肉,补充足够的营养,还能帮助肿瘤患者早日康复。而真正容易造成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东西,比如烟和大量的烈性酒,或者一些霉变的、含有激素和添加剂的食物,是肿瘤患者需要忌口的。

谣言三:

核磁共振有辐射,少做为妙

放射诊断科主任医师彭卫军:其实,核磁共振是没有辐射的。CT是通过X线成像的,所以它有一定的辐射,医生不建议进行频繁的X线或CT检查。但是,核磁共振是利用人体里的氢质子,通过共振来获得人体信息而成像,是没有辐射的,它是目前影像学里最安全的检查技术之一,担心其辐射危险毫无科学依据。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高,非常适合做神经系统、骨关节以及腹部的检查。

谣言四:

食管癌高发都是饮食习惯造成

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赵快乐: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之一,有人认为,这都是中国人的不良饮食习惯惹的祸。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食管癌分两种,一种是鳞癌,一种是腺癌。在中国比较高发的是食管鳞癌,而鳞癌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基因(遗传)有关,外因则是与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相关。因此,并不能“一刀切”地认为食管癌高发都是因为饮食习惯。

谣言五:

油烟让女性肺癌发病率升高

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海泉:吸烟与肺癌发病率有明显相关性,但现在许多并不抽烟的女性也被查出肺癌,所以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厨房里的油烟是引起女性肺癌的最大杀手。然而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厨房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油烟熏人,而且很多现代女性并没有长期下厨或长期进行高油烟烹饪。因此,贸然地将女性肺癌率高发和油烟联系在一起是不科学的。

谣言六:

PD-1、PD-L1单抗药是抗癌神器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胡夕春:人之所以会生肿瘤,是因为最后一个“刹车”刹住了,这个刹车就是指PD-1和PD-L1。PD-1即programmed death-1,就是程序性死亡1;PD-L1,是指PD-1的配体。两者结合后可提供抑制性信号,把肿瘤细胞识别出来,并杀死它们。如果这样一个刹车刹住以后,身体就不会就不能识别肿瘤细胞。在这个机理基础上,阻断PD-1和PD-L1发生作用的药物就被发明出来了。但是,这类药物并不是对所有肿瘤患者都有效,它只对那些肿瘤突变负荷较高、PD-L1表达、DNA损伤修复机制出问题的患者有效,而对其他肿瘤患者的疗效不明显。因此,这类药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药。

谣言七:

酸性体质者更易罹患癌症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孟志强:我们平时说的“酸性体质”或者“碱性体质”,检测的主要是血液的pH值,它有一个标准范围,人体的pH值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才是正常的,过酸或者过碱都不好。我们再来看一下肿瘤的发病原理,从本质上来讲,肿瘤是一种基因疾病,是由于身体细胞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导致细胞生长失去了控制,才会变成一个肿瘤。而目前为止并没有直接的科学依据表明,酸性体质会使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谣言八:

防癌筛查越贵效果越好

肿瘤预防部主任医师郑莹:癌症筛查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检查:一是影像学,二是细胞学,三是生化学检查(相关的癌症标志物)。但这些检查是不是都要做,该选择哪些检查,关键要在对癌症风险仔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而一些很贵的检查,如基因检测,其实还并没有在大规模的人群当中得到效果验证,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癌症筛查。因此,癌症筛查项目并不是越贵越好。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