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改变肿瘤治疗!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三届抗癌科技奖重磅出炉

文 / 医学界肿瘤频道mp
2018-03-29 22:23

鼓励学术成果转化为临床能量,推动肿瘤治疗迈入新台阶!

记者丨Chemo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3月28日,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如期举行。来自各医疗单位的理事齐聚一堂,共同审议理事会年度重要事项,并选举了第一届青年理事。

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上海市科协学术部部长潘祺和上海市卫计委科研处处长张勘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高度评价了抗癌协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贡献。阳春三月,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希望。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叶定伟教授深刻地总结了过去,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蓝图做出规划、提出要求。

上海市抗癌协会作为医疗公益机构,积极促进肿瘤临床医务工作者学术交流,在防癌宣传、知识普及和继续教育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将整场会议推入高潮的无疑是第三届上海抗癌科技奖的颁奖仪式本届共有7个项目获得奖项,每个项目均来自不同的肿瘤研究领域。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领衔项目《胰腺癌综合诊治关键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仁泉教授领衔项目《COPS5表达与乳腺癌/卵巢癌耐药之间的关联研究》荣获一等奖。另有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何悦教授等领衔的5个团队项目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科技一等奖丨临床与基础齐飞,于细微处见精准

沈柏用教授团队围绕提高胰腺癌临床诊治水平,建立了一系列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新技术,显著提高了胰腺癌的总体生存率,同时推动实现腺癌微创治疗。

  • 项目首次提出淋巴结清扫应包括12a,12p,8p,14c/d,至此淋巴结清扫数量从17.79枚增加到29.05枚,淋巴结阳性率(LNR)从0.04提高到0.09。而临床实践证实,遵循上述淋巴结清打扫可明显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 胰肠吻合新技术:将肠道与胰管间吻合改为与胰腺全层吻合。其优点:①胰腺残面与空肠最大限度紧贴;②减少胰腺残面损伤和针眼瘘。随访结果,胰痿发生从16%降至2.3%;总体并发症率由48%下降至19.5%。
  • 首次在国际上论证了机器人胰腺恶性肿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①首次提出“隧道先行,自下而上,两翼外展,由近至远”的手术入路。②机器人组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

另一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仁泉教授团队的一等奖项目,则攻克了目前临床上棘手的乳腺癌/卵巢癌耐药机制的问题。

乳腺癌和卵巢癌是最常见女性生殖相关的恶性肿瘤,术后的化疗、内分泌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随之而来的耐药性也让治疗一度陷入僵局。

该项目首次发现,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治疗后发生耐药,关键机制是由于光调蛋白9的第五亚基(COPS5)基因过表达。而卵巢癌术后铂类紫杉醇联合化疗中,COPS5下调可逆转化疗的耐受性。

科技二等奖丨追本溯源,探寻个体化治疗之路

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的《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基础上的肺癌个体化治疗》项目获得了科技二等奖。

肺癌在分子水平上高度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肺癌的预后存在差别。肺癌诊治迫切面临个体化治疗,而分子分型是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该项目运用基因组学方法,尤其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对肺癌的分子分型进行深入探索,为肺癌致病基因确定、疾病风险的分析、肺癌治疗策略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基因信息。

该项目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CHRNA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癌发生及预后后密切相关;吸烟可导致肺癌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增增高;TGF-B1上位点rs11466345的多态性变化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相关;SEMA4b通过抑制MMP9,进而阻止肺癌转移;基因SIRT2信号通路与肺癌发生密切相关;CXCR4,BSP,OPN和BMP表达水平与局部晚期肺癌骨转移发生密切相关;等等。

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已发表SCI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43.97分,出版专著1本。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何悦教授,则基于病因学研究了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分类诊治研究。

放射性颌骨坏死(ORNJ)是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5%左右,是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放疗科所共同面临的临床疾患。颌骨坏死患者常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粘膜及皮肤破溃伴随骨质暴露,进行性张口受限,严重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ORNJ的病因学研究、诊断分类和针对性治疗研究目前仍是难题。对于早期的抗纤维化治疗,该项目首次提出并证实了“放射诱导纤维萎缩机制”是ORNJ的重要机理,同时首次提出并验证早期患者应采用抗纤维化治疗和干细胞再生治疗;中晚期患者应结合现代化数字外科和穿支皮瓣超显微外科移植技术,从现有的颌骨“功能性重建”提升至“系统性和器官重建”

此外,研究者负责共同制定了国内关于ORNJ的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统一和和规范其诊疗标准,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科技三等奖丨重视传统医药,不放弃人文与美

获得科技三等奖的项目分别为《传统中药与STAT3等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转移及治疗中的作用》、《改善外观功能的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新术式的研究》和《临终关怀晚期肿瘤患者预期生存模式研究及推广》。

(一)

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涉及一系列信号传导分子的改变,应用各种阻断剂抑制信号通路一直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除了化合物以及小分子抗体外,中药在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研究发现,一个主要由大黄、白术、板蓝根、黄芩、山茱萸、防风等组成的中药方剂,Bingdeling(BDL) 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并能明显促使结肠癌细胞周期的停滞而抑制肿瘤的增殖。BDL处理能降低肿瘤内血管生成指标的表达。

(二)

而甲状腺癌在我国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甲状腺癌常伴有颈淋巴结移,但是传统颈清扫术在病人的颈部留下一个明显的“L”手术疤痕,严重影响病人的外观,且传统的颈清扫术在切除淋巴结的同时也切除了支配颈部皮肤感觉的所有颈丛神经,导致病人颈部的麻木与不适。

获奖项目研究者采用新的保留功能的颈清扫术式,以低位领式切口,使切口线与颈部皮纹重合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部功能和外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

最后,越来越多的晚期肿瘤患者选择临终关怀,如何让他们舒适、有尊严、有准备和平静地离世,探索出优质人文的临终关怀生存模式是社会以及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和目标。

该项目发现临终关怀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动态变化、临终关怀治疗前后中性粒胞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的动态变化、临终关怀治疗前后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动态变化以及临终关怀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情绪的动态变化均可有效地预测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该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评估的准确率,对提高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社会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和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均有重大的意义,已被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借鉴和应用。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