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条与癌症相关的谣言不用信

文 / 癌症前沿
2018-03-27 08:12

编前语

在这个打开手机便能洞知天下事、靠搜索引擎就能“治病”的时代,您的朋友圈中必定少不了这样的“常客”——“吃这些食物竟然能抗癌”“得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医生得癌都不用化疗”等 .....

您一定也在困惑,这么多和癌症有关的“知识”,到底孰真孰假?在此,我们便为您细数“九大癌症谣言”。

谣言1 :红酒能养生?

红葡萄酒中富含白藜芦醇、黄酮类、多酚类等功效成分,这些成分都是不折不扣的健康“法宝”。但葡萄酒中的功效成分会随着葡萄品种、发酵过程的不同而有差异。另外,不同品种葡萄酿成的葡萄酒中的功效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悬殊。若功效成分含量较少,那红酒的养生功效也就微乎其微了。

这九条与癌症相关的谣言不用信

红酒并不能抗癌(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并不否认红酒中的功效成分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是其以偏概全的说法,忽视了一个事实:酒精是重要致癌因素,啥酒都一样!

大量数据和既往研究证明酒精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头颈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有直接关系,同时它极可能会引起胃癌和胰腺癌。比如,来自2017 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最新数据就显示了:41% 的口腔癌、23% 的喉癌、22% 的肝癌和 21% 的食管癌均于饮酒相关。详情请见:喝酒会致癌,啥酒都一样,中国人尤其危险

谣言2:中国是癌症高发地区, 死亡率大幅上升?

2012全球癌症登记中心的报告,全球癌症发病率是182/10万,世界标准化的死亡率是102/10万,中国癌症发病率只有173/10万,比全球水平还低很多。

虽然,中国癌症近年来发病率确有提升,但癌症发病率的提升与人口增加、老龄化、社会人口统计的变化及人们注重癌症的早期筛查有关。

《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指出:中国癌症的死亡率自从2006年之后一直在下降,无论男性(每年-1.4%)还是女性(每年-1.1%)。胃癌、食道癌、肝癌的死亡率在两性中都有下降。作为两性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肺癌的趋势较为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癌治癌工作,生活在中国很安全,我们有保障!

谣言3:酸性体质易患癌症?

这个说法是典型的三分真混入七分假的忽悠流程,酸、碱的区分是近代化学的基本成果,识字的国人都知道,但不学医的人恐怕真不知道人的酸碱度是个什么状态。而且,只要区分酸碱就能对应健康与否,切合了人们简单理解的需要,所以这个说法轻易就流传开来。问题是,从专业角度,根本就无法接受这么简单粗暴的理论,藐视漠视的结果反而助长了传播。

这九条与癌症相关的谣言不用信

酸性体质比碱性体质更易患癌无依据(图片来源网络)

简单的辟谣一下吧,首先人体各部位的酸碱度是有差别的,但是每个特定部位的酸碱度是基本稳定的,(除了个别位置比如胃肠道内会随着消化液和食物成分变动较大外)。我相信这理论也不可能是测量人的胃液来检测人是否健康,因为不可行,医院不会随便去取病人的胃液查酸碱度的。从测试人健康的角度,查血液是最可行的。那么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是7.35~7.45。据说——(以下为谣言,请勿复制……)如果血液的pH值小于7.35,就属于酸性体质,会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亚健康症状,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甚至给一些人带来癌症。所以,有些“专家”大肆宣扬“癌症只能在一个酸性的身体扩展”。“酸碱体质”理论的出现,获得了莫名其妙的追捧。

事实是,人体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如果血液pH值小于7.35,这不是所谓酸性体质,医学称为酸中毒,具体可以分为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大家不用去学习更高深的理论,只需要知道,出现酸中毒,会非常不舒服,不只是亚健康的状态了,而是,必须到医院治疗!

另一方面,当pH值大于7.45,也不是所谓碱性体质,更不是健康状态,医学称为碱中毒,同样可以分为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同样非常不舒服,也要到医院治疗。

没有什么食物或者保健品服用后就可以改变体液的酸碱度,所谓的“碱性食物”,更多的是一些对健康有益的食品,比如水果等,而所谓的“酸性食物”比如肉类,也并不是危害健康的食物,只要搭配合理,同样对健康是有益的。

谣言4:医生得癌都不化疗?

网传,在一项医生调查中,81%的肿瘤科医生都不愿意化疗。但这个调查发生在30年前,那时顺铂化疗刚兴起,疗效不明,副作用大,因此医生对它的使用产生争议。但十年后,顺铂化疗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副作用控制的非常好。此时,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做了同样的调查,愿意使用顺铂化疗的医生由19%增加到了64.5%。到今天,化疗作为写入各类肿瘤治疗指南中的一种疗法,副作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九条与癌症相关的谣言不用信

治疗图(图片来源网络)

总体来说,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癌症治疗时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是否选择化疗,这完全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尽管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诸如恶心呕吐、口干舌燥、食欲缺乏、手脚麻木、毛发脱落、血细胞减少等等,导致患者生存质量普遍下降,甚至因不能耐受而被迫中止治疗。但盲目排斥化疗,可能会导致快速转移扩散,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详情请见:化疗的含泪控述:那些年受过的委屈和中伤!

谣言5:豆浆含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癌?

这个谣言最大的bug,就是它混淆了豆浆里的植物雌激素与动物雌激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质。

植物雌激素不致癌、还抗癌。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被俗称为植物雌激素,是因为植物雌激素的结构与人体雌激素中的雌二醇相似,并且与人体雌激素受体有亲和力,故而把它们称之为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起着神奇的双向调节作用。人体内的雌激素不足时,大豆异黄酮会以“补充”的方式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增加雌激素效应;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大豆异黄酮又会以“竞争”方式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挤掉活性较强的人体内的雌激素,让其无“用武之地”,而“成功上位”的大豆异黄酮雌激素活性又很弱,因而可以达到抑制体内雌激素的作用。

因此,从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角度讲,大豆异黄酮类物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大大降低乳腺癌发生的风险,是不折不扣的天然防癌抗癌物质,还对乳腺癌患者病情的恢复有帮助。详情请见:增加乳腺癌风险?豆浆还能不能愉快地喝了?

谣言6:癌症是可以传染的?

或许,我们身边确有夫妻先后患同一种癌的例子,比如香港歌星凤飞飞和她的先生,都是罹患肺癌去世的,既然不传染,为什么会一家中好几个人罹患癌症?

事实上,癌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并不能直接传染。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精密,它能识别机体自身的细胞,并对所有外来入侵病毒、细菌等进行攻击、清除。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任何的科研证据能直接证明癌症可以通过亲吻、接触、性、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来传染。

但病毒感染确实是一部分肿瘤发病的诱因,例如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癌,HPV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癌,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有关。所以,预防病毒感染对预防癌症的发生是有益处的。

谣言7:吃微波食物会致癌?

这一谣言的出现可能是基于人们对辐射的恐惧。

事实上,微波炉加热的原理只是物理加热,这种加热方式本身让食物从内到外变热,但不会让食物产生化学变化,是通过微波辐射来引起食物内分子间的摩擦、震荡,产生热量。因此,微波炉加热,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致癌物。

而微波炉泄露出来的电磁辐射微乎其微,而且穿透力极低,不会危害健康更不会致癌。手机同样是电离辐射。

谣言8:多吃抗癌食物能抗癌?

癌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且多样,单凭吃几种食物就能达到预防甚至治疗癌症作用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这九条与癌症相关的谣言不用信

抗癌食物的说法无依据(图片来源网络)

有些食物中含有的抑制肿瘤、抗氧化、抗炎症的功效物质确实具有一定的抗癌价值,如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黄酮类、多酚类物质,绿茶中的茶多酚,但并不表示它们就一定能抗癌,而且这与抗癌物质的摄入量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要考虑过多食用某种食物带来的危害。

因此,拘泥于吃某种食物能抗癌的做法非常不可取,但健康膳食、均衡营养确实能够降低癌症的风险。

谣言9:得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

癌症治疗要看分期、病理分型、癌细胞的生长等情况。癌症治疗的效果与肿瘤本身有很大关系,即使是处于癌症晚期,也不能等同于判了死刑。癌症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都在上升,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死亡率以每年1.5%的比率递减,1991年至2015年死亡率下降26%。中国癌症的死亡率自从2006年之后也呈下降趋势,无论男性(每年-1.4%)还是女性(每年-1.1%)。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癌症已经是可以治疗并有不错预后的。

以乳腺癌为例,乳腺癌发病率已居于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但是,若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II期和III期乳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也能达到70%。部分晚期复发转移的患者,还可以通过靶向药物等治疗手段,有效延长生存时间。详情请见:晚期≠绝望!晚期依然有机会治愈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没有实锤不出口,莫让谣言伤了人!

摇头叹息,不如马上转发!

参考文献:

[1] Sang S, Tian S, Wang H, et al. Bioorg Med Chem,2003,11(16):3371.

[2] Dobashi Y, Hirano T, Hioano M et al.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08,197:141.

[3] Rosso M D, soligo S, Panighel A, et al .J Mass Spectrom,2016,51(9):750.

[4] De Rosso M, Tonidandel L, Larcher R ,et al. Food Chem,2014,163:244.

[5] 冯峰, 程甲, 粟有志,等.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红葡萄酒中功效成分[J]. 色谱, 2017, 35(2):178-184.

[6] Miranda M Fidler, Sumit Gupta, Isabelle Soerjomataram, Jacques Ferlay, Eva Steliarova-Foucher, Freddie Bray.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mong young adults aged 20-39 years worldwide in 2012: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7, 2017.

[7] 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