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的肾毒性、致癌性,到底有多大?

文 / 肾病之友
2018-02-09 21:21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狗心草、狗点耳,在中医典籍里出现得很多。

鱼腥草的肾毒性、致癌性,到底有多大?

《本草纲目》提到用鱼腥草治疗痔疮、疔疮、小儿脱肛、虫牙作痛、恶蛇虫伤以及疟疾,不过是外敷,没有当成草药煎汤喝。

李时珍认为该草“辛,微温,有小毒”,吃多了腿脚不好——“小儿食之,三岁不行”。

到了现代,鱼腥草被发现有更多的作用,可以抗癌、抗炎、减肥,甚至发明了鱼腥草注射液,注射进血管。鱼腥草注射液臭名昭著,引发大量的过敏性休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最后不得不暂停该药的使用。

鱼腥草风波

鱼腥草的江湖中,曾有一场马兜铃酸带来的腥风血雨。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波兰、美国相继因为马兜铃酸中药引发「马兜铃酸肾病」,于是欧美国家都禁止了马兜铃类草药的应用。 我国有数十万人因此而患肾病,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将马兜铃酸列为一类致癌物 。

该事件爆发后,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留了一条尾巴:“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或中成药时,注意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监测。”

一些研究发现,不但马兜铃酸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其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同样具有肾毒性。

鱼腥草就含有马兜铃内酰胺,一时间鱼腥草被推到风口浪尖。

鱼腥草的肾毒性、致癌性,到底有多大?

科学家们的矛盾

1999年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马兜铃内酰胺可被肝酶再次激活,从而形成DNA加合物导致肾脏损伤。北京大学的研究者2004年提到: 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I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鱼腥草所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有一些研究认为有肾毒性,会对肾脏造成损伤;而另外一些研究认为没有。从研究数据上看有矛盾之处,矛盾从何而来,水有多深,还缺少一个明确解答。

谈某物毒性,必须谈剂量,但是食用剂量模棱两可,令人难下判断。目前食用鱼腥草(折耳根)的人群很大(四川 、湖北 、湖南、江苏等地有大量食用人群),并没有因鱼腥草而引发的大面积的肾损害事件发生。

警惕肾毒性

尽管鱼腥草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和强肾毒性、强致癌性的马兜铃酸并不是一回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专门为鱼腥草辟谣:不致癌。但是,一部分研究仍给我们以肾毒性提醒。

比如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002年发表在 《柳叶刀》上的调查:西南地区(包括四川、广西两个省份)慢性肾病发病率最高,为18.3% (16.4–20.1),基本上就是5个人里面有个1人患慢性肾病,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令人吃惊。鱼腥草的大规模食用地区,与慢性肾病高发地区重合。

有无因果关系不确定,但警示意义是确定的。

我们离真相还有多远?

如果要找出真正的答案,需要对食用鱼腥草的人群进行大样本肾穿刺活检,并统计肾脏病理结果。

鱼腥草的肾毒性、致癌性,到底有多大?

但这属于创伤性检查,连肾病患者都颇为抵触,有多少人愿意去受这个罪、承担风险?而且该试验价格不菲,又有谁愿意买单?或许要等到检测技术革新后才能得知真相。

所以,依然不建议肾病患者食用鱼腥草(折耳根)

国家既不提倡也不反对,没有必要因为不确定的罪名,而大规模要求普通人群不吃鱼腥草,毕竟证据不充分。这个问题抛给了消费者自行选择。

这里建议肾友们持谨慎态度,鱼腥草并不是必须食用不可的蔬菜,考虑到有潜在的肾毒性,还是避免吃为好。当然,吃货的心思还是要理解的,若真爱之如命,偶尔食之也未尝不可。

肾病之友,共享知识,有任何肾脏问题,都可以点击下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