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患绝症该不该倾家荡产治?这些常州人做出人生最痛选择……
现今社会,先进的医学设备和治疗方法越来越能创造生命奇迹、延缓生命长度。人们在生命临终时也越来越难以选择:是寄望于医术痛苦一搏,还是放弃徒劳的治疗、坦然安详地离去?现代人都会面临这一困境。
聚焦热点
网友“猫吃小笼包”发帖称:
晚期癌症病人到底是倾家荡产去治疗?还是放弃,好吃好喝的度过余下的日子呢?我姑姑快七十岁了,住在新闸,每年都会送给我们家好多蔬菜、萝卜干。前一段社区体检就发现有问题,她本来决定去一院看的,结果社保卡没带也没舍得这个钱。之后一个月把不太舒服,想起来就去一院一查,没想到查出来肝癌晚期了。为了能救母亲,她儿子决定要搏一搏。这时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运气差,正好上海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从美国回上海,她大儿子特意花了6000多把老医生接过来开刀,手术未知性很大,最后出现了最糟糕的情况,一切开,癌细胞扩散了出来。回过头想想,如果当初不开刀,也许能多活几个月,但是现在可能时日无多了。即便如此,还是他儿子还是倾家荡产的救母亲,即便这钱只能丢在水里,即便最后人财两空。可是这有什么办法?难道眼睁睁看着母亲死吗?难道要让母亲为了自己放弃治疗?大家怎么看?》》》
调查呈现
亲人绝症晚期,你会怎么做?调查表明,18%的网友表示会不惜倾家荡产搏一搏;56%的网友表示会保守治疗,不让亲人太痛苦;25%的网友表示会放弃治疗,剩下的日子开心度过,2%的网友表示还有其他做法。
网友热议
倾家荡产也要治:
@老裴?: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不管用多少钱也要多挽留亲人一天。明明知道前面是悬崖但还要跳
@feng8686886:你不去救,将来有的哭有的懊悔。钱没了年轻还可以再挣,这亲人没了就…
@尛皛嫑掱毳:如果是我亲人,我会把所有能卖的全卖了也要搏一搏。虽然知道癌症=死亡,但能活一天就是我赚到了一天
@苏江1978:父亲5月份肺癌走的,从发现到离开共9个月,期间一直在上海治疗。如果钱能买命、买健康的话,我选择父亲。看着亲人生命一点点的消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痛只有经历过的才有体会
@灰男孩:亲人生病不去救?万一哪天你的了这个病小辈也不来救你,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救,小辈回答:你当初也是这么对父母的
放弃治疗:
对父母的孝敬,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尊重其选择。
@紫陌_1985:我老头子去年到医院检查一出来,医生就直接宣布肝癌晚期,积极治疗的话还有3个月。医生的话就像炮弹一样打在我胸口,我一个人杵在那里发蒙,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看着老头子躺在病床上痛苦的扭来扭去的样子我一滴眼泪都没掉,毅然决然的放弃治疗。经历过才知道看到至亲的人被病痛折磨着那种煎熬。老头子走的很平静,在他盖棺入殓的时候我才卸下所有宣泄出对他的那份感情。
@东条杰希:这种时候钱只能丢在水里,亲人固然可贵,可活着的人也要生活。不如在最后的时候一直陪伴,好吃好喝到处玩玩。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石桥阿初:亲眼看到插满管子痛不欲生的亲人,这哪里在治疗还不如说是上刑,有时想真的不要抗命
@密码1234:目前走极端,要么缺乏医疗一查就是晚期;要么过度医疗。也要尊重病人的意愿,就像孕妇躺床上是否破腹产要家属签字,很多人被切管插管维持生命,也非常痛苦更不人道
@心经_99:其实癌症病人最需要有质量地活着度过剩下的岁月,这才是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患者因为手术和各种治疗而缺少了生命存活的质量,只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癌症治疗如果能让病人延长寿命和高质量地走完剩余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对病人家属来才会无悔
@q球球球球球:要是老人家就吃好喝好多陪陪吧,开刀化疗存活时间是长,但是会完全失去生活质量,与其在长时间的痛苦中离开,不如开开心心度过剩下的时间
生命的尽头,治还是不治?
这是一个两难的生命考题。
能否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至今在全球都充满争议。
美国曾经有个很著名案例。2003年,植物人特丽依靠喂食管,已经存活了13年。关于要不要拔掉特丽的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最后,医生们按照法律的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赖以维生的喂食管。
常理下,对于追求生存时间还是生存质量,重症患者是有选择权的。从法律上来说,如果重症患者意识是清醒的,本人强烈要求放弃治疗或主动选择放弃治疗,这是他的权利,应该尊重他的意愿。
人皆有求生本能,更多绝症患者放弃治疗实有其现实隐衷,比如继续治疗将会给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经济负担,比如癌症晚期患者就医环境不尽如人意。这些现实的无奈,恰是完善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的着力之处。
除了当意外来临之时的艰难抉择,我们可以做到的,可以如网友“yyc525617”所说:与其癌症晚期花钱“买”孝心,不如带亲人定期去体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明明知道真爱无敌,却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你爱的人之间,挖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除了冷冰冰的伦理考虑之外,温情的死亡教育同样是我们所需要的。
(部分内容整理自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