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指标与类风湿活动度密切相关
类风湿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特点是以关节滑膜为代表的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类风湿致残和死亡最主要的机制,因此应用可靠的指标评价类风湿炎症程度对类风湿诊治十分重要。
血常规是临床最为基本的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类风湿可引起血中细胞数量和成分改变,血液系统改变也是类风湿重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因此血常规中的各种指标与类风湿活动度关系密切。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参与类风湿的发生和发展。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可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类风湿病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因为能够释放降解酶和活性氧,所以它的细胞毒性潜力也是最强的;最后,中性粒细胞的胞外诱捕网可以在杀灭细胞外微生物的同时提供自身抗原,辅助自身抗体的产生。
T淋巴细胞亚群是类风湿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细胞组分,研究认为Th17与Treg细胞比例失衡为类风湿发病机制的关键。B淋巴细胞可通过抗体依赖及非抗体依赖途径参与类风湿发病和发展过程。
红细胞参数
贫血作为类风湿常见的关节外表现,类风湿患者的贫血发病率为30% ~70%。研究证明,类风湿活动度越高,贫血发生的概率越高、贫血症状就越严重。而且,发生贫血的类风湿患者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周身症状也会比其他类风湿患者更加严重。也就是说,红细胞参数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类风湿病情活动度和类风湿是否严重。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作为血液细胞成分之一,不仅能调节出凝血过程,其独特的免疫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活动期类风湿患者血清和滑膜病灶中均存在血小板与血小板特异性蛋白,这提示血小板在类风湿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临床研究发现,类风湿患者活动期时血小板明显升高,而病情缓解后血小板则会下降。而且,血小板活化后会通过释放血小板分化抗原40配体( CD40L) 、血小板补体能够调节蛋白CD59、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 ( GMP-140 )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等多种因子参与类风湿滑膜增生、炎症、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及骨的破坏甚至肺纤维化过程。因此,血小板参数也能够反映类风湿的疾病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