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把握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风湿病防治进展

文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8-04-03 07:28
曾小峰:把握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风湿病防治进展曾小峰:把握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风湿病防治进展

► 曾小峰

撰写 | 曾小峰(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编辑 | 袁昊

● ● ●

风湿免疫病具有患病人口多、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初步估计,我国现有风湿免疫病患者逾2亿人,使2000余万名青壮年致残;此外,风湿免疫病具有临床表现复杂、异质性强的特点,诊治门槛高,随访难度大。而我国风湿病学科起步相对较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1985年成立,在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下,我国风湿病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但风湿免疫病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仍对学科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借分会“三十而立”之机“摸家底”,于2014年首次采用在线注册的方式进行了第三次全国风湿免疫专科医师调查,结果发现:中级以上的风湿免疫专科医师不足5000人,设立独立风湿免疫科的医院不足500家,且分布呈现集中于省级三甲医院而地县级医院空白的“倒三角形”。于是,分会紧扣国家三级诊疗的方针策略,在全国倡导并推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学科建设计划,即一个县级市至少有一个风湿免疫专科,有一个自身抗体检测中心,并实现了全部31个省级风湿病学分会的建立,增加风湿免疫独立科室上百个,扩充风湿免疫医师队伍过万人,使风湿免疫学科得以跻身《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大大改善了我国风湿免疫科就诊难的问题,大力促进了我国风湿病学快速发展。

国家关注、学科积淀、科技进步,使我国风湿病学专业迎来了“黄金十年”的发展契机。借此契机,分会进一步着力打造平台,推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共享:分会将年会调整为“分会场主席负责制”,充分调动了委员的积极性,使学术品牌优势突显,与国际接轨,实时推进前沿信息,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规范诊治。年会规模逐年扩大,参会人数于2017年已达3000人,成为学界、业界最受关注的学术交流平台。

数据直报:分会创建了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和中国风湿病样本共享平台,全国已有1128家医院参与。分会还组织国内风湿病直报项目,“医教研的一体化”平台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风湿病研究平台”,为全面了解我国风湿免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我国风湿免疫病诊治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疗指南和共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发展:分会以青委会为主体,开展了从亲身历练英文演讲比赛的“精英汇”和疑难病例分析的“风湿思维训练营”,到指导青年医师参加演讲大赛的“初心杯”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青年骨干得到了培养和磨炼,并在交流中形成团队、凝聚力量。

国际交流:分会在上海举办了历史上最为成功的2016亚太风湿联盟(APLAR)年会,与意大利风湿病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受邀在国际自身免疫大会、欧洲狼疮大会上展示中国风湿病大数据。通过这些交流,分会向世界展示了我国风湿病学的发展,增强了中国风湿免疫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公益扶贫:以每年一次的“共铸中国心”为主线,分会对贫困地区风湿病患者同样传递着温暖和抚慰。分会特别组织专家巡讲团,为一线基层医师带去最新的诊疗理念和方法。活动已惠及30余家基层医院的500多位基层医师。此外,分会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义诊咨询活动,为老少边穷地区患者送去关爱,受益群众逾千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的使命。

通过艰苦的奋斗,分会为我国风湿病防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成绩:(1)“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中的6个项目覆盖了队列建设、机制研究、精准诊治等风湿病全链条研究;(2)不断开展的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将我国风湿病学科推向了国际舞台;(3)不断有贴近临床的高水平临床诊治指南发布,如《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及即将定稿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4)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布局风湿病学科。

今后,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把握学科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推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发展方向,培养县级医院风湿人才,建立县级医院风湿专科,推进常见风湿免疫病的同质化医疗,着力积累中国风湿病大数据,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之声。

制版编辑:宋亚波 |

曾小峰:把握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风湿病防治进展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6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683;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咨询电话:010-8515853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