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常见十大误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的风湿病,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医学上曾经对其束手无策,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生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及新型治疗药物尤其是生物制剂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疾病的预后。
但国内有许多患者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尤其是一些患者「一知半解」,没有接受积极的、正规的治疗,最后发生关节畸形,令人非常痛心。
误区一、药物有毒针对患者体内的免疫紊乱,医生常常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但部分患者读了药品说明书后就不敢服用或擅自减量,尤其不敢服用甲氨蝶呤因为它原来是抗肿瘤药,过分担心这些药物会伤肝伤肾,而错过治疗机会。
一个药物在能够用于临床治病之前,需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只有治疗效果好而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才能通过审批。也就是说,只有对绝大多数病人是安全有效的药物才能用于治病。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误区二、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比西药好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江湖游医就是利用患者这种心理,以所谓祖传秘方、偏方来迷惑患者,上当者甚多,结果是化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其实不论中药、西药都是如此,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严密监测,可保一定程度的安全耐受。
误区三、拒绝止痛药因为关节里面有炎症,必然会出现关节疼痛,有部分患者认为「这点痛我扛得住」而拒绝服用消炎止痛药,其实这类药物不仅有止痛作用,还有抗炎作用,对血沉和 C 反应蛋白等也有降低作用,因此在医学上我们称这类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区别于甾体类抗炎药即糖皮质激素 (大家俗称为「激素」)。而且单纯就止痛而言,对治疗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缓解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进行关节锻炼从而保护关节功能。
误区四、激素不能服,用了要上瘾这里提到的「激素」准确而言是指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近年来,已较少将激素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但是,对于一些关节症状严重,服用非甾类抗炎药仍不能缓解症状,当伴有明显全身症状或内脏器官受累时,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一点一点地缓慢减少强的松的用量。因此患者不必「望激素而生畏」,应当交由专科医生决定取舍。
误区五、自行买药吃,不常去医院到医院随访,并不仅仅为找医生配药。医生要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变,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必要时要做一些化验检查,医生还要决定药物剂量的增减以及品种的更换。
有的患者,在正规医院治疗短期内又见不到明显疗效,便看广告买药,或者是托人搞一些所谓特效药物,土药治疗。这些药的组成一般来说仅仅是地塞米松、消炎痛和维生素。而卖药的会说:「本品全部由草药配方和维生素构成」,是风湿病的特效药。确实,患者在服药的早期感觉非常止痛,但这些药物不可能真正缓解病情,盲目长期用药,关节照样严重变形,且可能带来胃肠损害(甚至消化道出血、穿孔)、骨质疏松、感染、糖尿病等不良反应。
因此,看广告买药或自购土药非常容易出现危险,而且会容易使原本简单的病情变得复杂。
误区六、老年人才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不单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龄的人包括儿童都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但主要是 30-50 岁的女性容易患病。
误区七、环境潮湿导致类风关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各种气候环境中,主要是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在天气环境发生改变时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改变,因而患者在天气改变时候可能会觉得病情加重。
误区八、测定类风湿因子便知患病与否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其它一些常见的风湿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甚至正常人群中也有 4% 为阳性。因此,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临床医生综合患者的症状来诊断,而非仅凭类风湿因子阳性与否。
误区九、患了类风关,十之八九要残废不必过分担心。的确对于部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或未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减退。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如果能够抓住发病初期 1-2 年的时间,采取正规的治疗和随访,严重的畸形完全可以避免,患者可以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即使有少数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关节畸形,也有可能通过骨科手术进行治疗。残废不残废,除决定于病情本身轻重不同外,有没有坚持接受正规治疗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误区十、不应该进行锻炼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维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变形,成为终身残疾。
虽然大部分风湿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为了尽量缓解病情,减轻疾病痛苦,需要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与医生合作,减少治疗中的误区,配合治疗。
—END—
类风湿讲堂是类风湿的健康管理平台,欢迎订阅,也欢迎类风湿患者加入类风湿交流群(543175878)交流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