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不畅、咳嗽气喘,1亿人正在被这类慢病折磨,看最顶尖的专家怎么说?

文 / 医师报
2019-05-06 22:21

一呼一吸,生死之间。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慢阻肺、哮喘、肺癌、间质性肺疾病等,每一种都给患者带来了难言的痛苦与沉重的负担。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及疾病负担均位居前列。但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与诊疗方面,仍面临着很多问题。5月4日,2019勃林格殷格翰呼吸论坛暨第五届BI肺健康高峰论坛在杭州举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国内外顶级呼吸领域专家及来自呼吸内科、肿瘤科、儿科、外科等多科室的1000多名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呼吸疾病诊治的难题,为推动我国呼吸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建言献策。

慢阻肺防治形势险峻专科医联体建社势在必行

钟南山院士在大会视频中表示,目前,全国慢阻肺患病人数已近1亿,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形势严峻。GOLD指南从2018年开始,针对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就提出以双支扩为主要治疗手段。最新的GOLD指南也明确指出,在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方面,支扩剂联合用药比支扩剂单药治疗更有效。

据悉,双支扩思合华®能倍乐®是在噻托溴铵(思力华®)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思合华®在噻托溴铵基础上加入了全新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奥达特罗,两种药物可实现机制互补,协同增效,进一步改善慢阻肺的气流受限,从而帮助患者更顺畅的呼吸。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证明,思合华®能倍乐®能为慢阻肺患者提供超越思力华®的疗效,包括控制慢阻肺症状、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钟院士指出,慢性病的管理需从疾病早期着手,早期干预是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我国已经开始了对早期慢阻肺,即一期二期的患者开始进行干预,且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此外,对慢阻肺小气道病变进行研究发现,长效抗胆碱能药(LAMA)除了具有支气管舒张的作用,对气道起到了一部分抗炎作用,如果能进一步推进此类研究,价值重大。

王辰院士做了《以信息技术促进呼吸专科医联体发展》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未来,AI的第一大应用领域或是生物医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呼吸学界应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促进全国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发展。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建设实现了行业的整合,它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整合资源、构建体系、照顾患者、发展学科四个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建设尤其不能忽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力量,将所有数据有效地收集、利用起来,搭建起医联体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联体成员数据互通互联,以数据驱动行业的发展,可以实现一种新的呼吸专科医疗新业态,即互联网+人工智能+专科医联体,这将酝酿出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慢性气道疾病管理:药物与吸入治疗是关键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健康科学中心医学系的Antonio Anzueto教授认为,慢阻肺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烟草暴露、生物燃料暴露、家族史以及职业性粉尘等,医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患者寻求医生帮助时,知晓患者病因以及实施个性化的治疗都非常有必要。对于大多数慢阻肺患者来说,无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单药治疗都不足以预防呼吸困难。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慢阻肺患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是必不可少的,而双支扩剂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TOviTO®临床研究项目的试验数据表明,噻托溴铵/奥达特罗与比单药或ICS/LABA相比,可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此外,ICS只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较高的患者中显现出获益,因此EOS<300/µl可考虑撤除ICS。慢阻肺的治疗还必须考虑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有很多患者因为吸入技术的问题而导致症状改善不明显。

针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药物治疗,Antonio Anzueto教授也作了分享。他表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病程中的重要事件,其诱因主要有细菌、病毒、污染物等,会导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加速下降、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次数增多,因此急性加重期的规范管理尤为重要。

在急性加重症状出现的早期即急性干预,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预后;短效支扩剂(SABA/SAMA)应作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起始治疗;另外急性加重的治疗需要合理应用激素和抗生素,以获得更好的疗效/风险比。另外,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管理的一个关键点是尽快启动长效支扩剂的相关治疗,越早越好。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郑劲平教授指出,小气道是一个沉默的区域,在做肺功能检查时经常被忽略,然而小气道是慢阻肺病变的核心部位,在疾病早期阶段就受损,可能早于肺气肿的发生,并与疾病进展相关。一项研究表明,小气道病变程度越严重的人群,其愈后效果越差,死亡风险也越高,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目前已有一些可以用于评估小气道的评估工具与指标,如CT、体积描记法、脉冲震荡法(IOS)等,这些均能够敏感地检测小气道的病变。高效沉积于小气道的吸入治疗可以更好改善此部位的病变,继而改善临床相关指标。新型软雾吸入装置-能倍乐®产生的独特气雾,具有喷雾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和微细颗粒比例高的特点,可以保证有更大比例的药物递送至小气道。

郑教授强调,对于小气道治疗,一些支气管舒张剂能够改善小气道病变,但对于小气道功能的相关研究仍然不多,这是需要大家关注的地方。

吸入治疗如果想要发挥最好的作用,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及吸入方法的正确使用都至关重要。悉尼大学乌考克医学研究所发展部主任Bosnic-Anticevich教授表示,吸入治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慢性气道疾病的病情控制程度。患者出现吸入装置使用错误的原因非常多,这与装置种类多、认知能力、教育水平、吸入技术培训和病情严重度等因素有关。在众多错误中,特别需要注意患者的吸气能力,因为有研究数据显示,使用干粉吸入器(DPI)的患者,其吸气能力不足与患者疾病控制不佳有显著的相关性。

在那些吸气能力不足的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可主动喷雾的软雾吸入器-能倍乐®,它对患者的吸气流速要求低,慢阻肺患者可以轻松吸入,实现更好的吸入药物治疗。

多学科交流:协同合作助力呼吸慢病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锦教授针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PC)与在座专家做了相关探讨,他指出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外科医生的一项长久挑战,有些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但却没能躲过术后并发症这道鬼门关,着实令人惋惜。据悉,PPC发生率位居所有术后并发症之首,并有相当高的死亡率。相关的高危因素有全麻、长时间手术、患者伴肺部基础疾病等。

因此术前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如行肺功能检查,发现气流受限患者,从而术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此外,围手术期有效的气道管理可以降低PPC的发生风险和发生率。如围手术期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不仅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接受肺部手术时的肺功能状况,还能减少其PPC并显著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静脉使用盐酸氨溴索可显著降低PPC高危患者(包括神经外科、心、胸及上腹部手术患者)的肺不张或肺部并发症风险和发生率。他呼吁神经外科的医生一定要重视气道管理与肺部管理,此举可减少有效的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其康复,在细节上,他强调所有医生要做好手卫生这项工作,避免患者受到感染。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常见呼吸道症状,学龄前儿童反复喘息是远期哮喘和肺功能下降的风险因素。环境、基因和病毒感染是导致喘息发生的常见因素,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喘息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洪建国教授指出,约1/3 的儿童在3岁前至少有过一次喘息。气道狭窄和阻塞是儿童发生喘息的主要原因,而胆碱能通路失调是喘息发生和肺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胆碱能通路参与了气道舒缩和黏液分泌调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调节。

抗胆碱能药物除了有支扩和减少黏液分泌的作用外,还有抗炎和缓解气道重塑的作用。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异丙托溴铵应用于常见儿童喘息,联合应用异丙托溴铵可改善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症状,降低住院率。

间质性肺疾病:早治与规范化治疗刻不容缓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包含200多种不同程度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的肺部疾病总称。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例,它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类型,其病因不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人群。如何早期规范诊治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次大会邀请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建英教授、上海肺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惠萍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后荣教授、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陈起航坚守针对IPF相关热点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延迟诊断、误诊、管理不规范会严重影响IPF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确诊后等待观望只会让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应尽早规范IPF诊断流程及方法、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及意识,尽早诊断可给IPF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确诊后尽早规范化治疗不但可延缓患者疾病进展、还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让患者有更多治疗机会和选择。

据悉,IPF虽然罕见,但在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且IPF患者生命短暂,确诊后中位生存期约2-5年,其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缓解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降低死亡率成为IPF患者的治疗需求。有哪些药物可以帮助IPF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徐作军教授指出,无论是RCT研究还是真实世界证据均证实,尼达尼布长期治疗可使IPF患者长期受益且安全性良好。

罗马天主教圣心大学呼吸病学Luca Richeldi教授针对系统性硬化病及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进行了讲解,他指出,间质性肺疾病(ILD)包含200多种不同的疾病,主要分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ILD、过敏性肺泡炎、结节病及其他ILD。较新概念的“进行性纤维化性肺疾病(PF-ILD)”是一组具有共同临床征象的疾病,如出现呼吸道症状的持续恶化,肺功能下降,HRCT呈现肺纤维化程度增加的表现。尼达尼布用于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的SENSCIS研究及治疗PF-ILD的INBUILD研究设计正在进行中,未来有研究结果后会公布。

肺癌:优先顺序精准用药

作为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诊治牵动着无数患者的心,也是肿瘤科医生努力攻克的目标。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针对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顺序这一主题做了报告。他指出,对于肺癌的治疗,用药顺序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治疗顺序带来生存获益,耐药模式决定治疗选择。EGFR TKI 是一线标准治疗,但它们并不相同。T790M突变是一代/二代EGFR TKI治疗进展后常见的耐药机制。GioTag研究显示,对于亚裔患者,阿法替尼序贯奥希替尼的中位治疗时间达46.7个月,二代TKI序贯三代TKI或是目前针对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更为合理的治疗策略。

肺癌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药品不断更新换代,最新一代药品是否一定优于上一代的药?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宋勇教授对此做了《从靶向治疗进展看二代EGFR-TKI的获益》的相关报告,他指出,阿法替尼是唯一一个对比化疗可以延长EGFR常见突变OS的TKI(LUX-Lung 3/6合并分析),LUX-Lung 6中国亚组,对比化疗,可显著延长Del19患者OS达15.35个月;阿法替尼序贯奥希替尼或是目前更为合理的治疗策略;对于肺鳞癌,肺鳞癌二线治疗,阿法替尼对比厄洛替尼可显著延长患者OS(7.9m vs 6.8m),中国亚组中位OS达10.84个月。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总经理冯耐德先生表示,“近年,我们在华上市的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物维加特®以及用于治疗慢阻肺(COPD)的双支扩药物思合华®,为中国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我们期待维加特®和思合华®能够尽早进入全国医保目录,惠及更多患者。”

最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应可净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本次大会,认为会议议题设置多彩、信息量巨大,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期待下一次盛会的召开。

往期回顾

编辑:霍元杰 审核:秦苗 张广有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