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变成中耳炎是真的吗?
鼻炎是鼻腔粘膜的炎性疾病,急性鼻炎俗称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侧壁,距下鼻甲后端约1至1.5厘米,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开放,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压力的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及声音的传导。因为鼻子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通,鼻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变成中耳炎。
当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压迫咽鼓管影响咽鼓通气和引流,中耳腔的空气逐渐被粘膜吸收,而外界气体不能及时进入鼓室,鼓室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粘膜血管扩张、瘀血,使血管壁渗透性增加,鼓室内积液,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闷塞感等症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另外,细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腔的感染,可导致化脓性中耳炎的发作,表现为剧烈耳痛、耳鸣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造成鼓膜穿孔、耳朵流脓。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耳内的液体未完全吸收,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小儿患者由于听力减退,会影响其言语的发育和学习,影响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通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中耳炎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然而,由于中耳炎前期症状不明显,通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一些中耳炎患者往往采取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如错误擤鼻等,结果进一步加剧中耳炎。因此一旦耳内出现闷胀感或堵塞感、耳朵嗡嗡或感觉听力下降时,当心可能患有中耳炎,千万不要做如下一些错误的处理:
●1●无视孩子的鼻塞
孩子由于贪玩、耐受性相对较好,不如大人那么在意耳部的不适。等到小孩看电视要把音量调到很大、学习成绩下降时,才发现患有中耳炎。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加强对儿童听力的观察,及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现耳部症状,2~3天内症状未消除的,必须当即去耳鼻喉科就诊,千万不可拖延。
●2●误将中耳炎的耵聍栓塞认为是耳屎
中耳炎初期,患者往往有耳鸣、耳闷塞感等症状,有些人自以为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不必看病。而有些人由于曾经有过耵聍(耳屎)栓塞病史,通常就误认为中耳炎引起的耵聍栓塞也是耳屎,一拖再拖,迁延了中耳炎的病情。
●3●误将滴鼻药滴耳
常有患者未记住医生的嘱咐,配完药后也不看说明书,认为耳朵有病应当滴耳,误将收敛鼻腔、鼻咽部黏膜的滴鼻药滴耳,非但未起到治疗作用,还延误了中耳炎的治疗时机,导致中耳炎恶化。
●4●鼻塞流涕时,错误擤鼻
鼻塞流涕时,有些病人常常捏住双侧鼻孔用力擤鼻,易将鼻涕推入咽鼓管,加重中耳炎病情。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一指堵住一侧鼻孔,用适度的力气擤鼻,擤完一侧后再擤另一侧。如果鼻塞较重,可先滴1%呋喃西林麻黄素液,待黏膜收敛后再擤鼻。
由于耳鼻喉的位置关系,鼻炎很容易造成感染咽喉和耳朵,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的时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鼻部、咽部炎症,同时进行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