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肿瘤治疗“伤了心”——为何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肿瘤心脏病学MDT科普第三期

文 / 拓麦TalkMED
2021-01-04 19:15

为何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

【第三期】

别让肿瘤治疗“伤了心”!

众所周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每个学科都更专更细。只有认真聚焦,才能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但这样也不可避免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不同专科之间相互独立,譬如肿瘤科的医生只关心如何控制癌症,心内科医生只会看心血管病变。

而对于肿瘤患者,如果化疗、放疗引起心肌损伤,或者心血管病人突然发现恶性肿瘤,可能就会出现“求医无门”的现象。

一方面,肿瘤科医生对心血管副作用的观察和诊治不够到位;另一方面,心脏科医生对各种化疗药物的机理及不良反应理解不够,按照目前的常规方法处理起来往往力不从心。

因为这些病变的诊治,不仅要针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力衰竭本身,而且一定要密切结合患者的肿瘤治疗史,要对不同化疗和靶向药物的特点和机制了然在胸,才能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是药三分毒,治疗肿瘤的药物和射线,难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心肌细胞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绝大部分细胞不太一样,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基本不具备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体心脏的细胞几乎是恒定的,心肌细胞坏死之后只能形成疤痕,而疤痕就丧失了收缩和舒张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心肌梗死是非常凶险的危急重症,因为没有储备和代偿。

因此,各种肿瘤治疗药物和放疗的射线造成的心血管毒性,特别需要关注。

化疗药物的心血管毒性

不同类别的化疗药物,都会引起轻重不一的心脏损伤。

以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等为代表的蒽环类化疗药,广泛用于控制白血病、乳腺癌、淋巴瘤和胃肠道肿瘤。但这种化疗药有可能引起心力衰竭,而且,引发的心肌细胞损伤无法逆转,即便在化疗结束之后,心衰的症状也会逐步恶化。

以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为代表的抗代谢类化疗药,经常用于控制消化道肿瘤和乳腺癌。其心脏毒性虽然相对少见,但却是潜在致命的。比如氟尿嘧啶类药物会诱发心肌缺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胸痛,通常伴有心电图的改变。

以长春新碱、紫杉醇等为代表的作用于微管的化疗药,是妇科肿瘤、乳腺癌、食管癌以及鼻咽癌等的常用药物。这类药物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研究发现,紫杉醇导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约为3%,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

以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为代表的铂类药物,抗肿瘤作用十分明显,能够有效控制肝癌、胃肠道恶性肿瘤等。但是,这类药物会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心肌病、血栓栓塞等。值得注意的是,铂类药物导致的高血压相对隐匿,大多表现为延迟性高血压。

以环磷酰胺等为代表的烷化剂,对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骨肉瘤等疗效良好。不过这类药物具有潜在的心肌细胞坏死、心包炎以及心脏瓣膜损害的危险性。

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控制某些白血病立竿见影。但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这类药物会导致心电图异常,有些会引起致命性的恶性心律失常。

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血管毒性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新型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应用日趋广泛。

然而,这类药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心脏造成损伤。比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对心血管的不良作用包括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左心室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

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心血管毒性

对于乳腺癌他莫昔芬、来曲唑、依西美坦等激素类药物,有可能影响肿瘤患者的血脂和血压情况,继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

肿瘤放射治疗的心血管毒性

很多胸部肿瘤需要进行放疗,通过电离辐射杀伤肿瘤细胞,有效控制食管癌、乳腺癌、纵隔淋巴瘤等

放射性心脏损伤大多在治疗后比较长的时间才出现症状,尤其是会引起急性心包损伤和慢性心包炎、心肌细胞纤维化、心脏瓣膜功能障碍、缓慢型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等。

肿瘤患者一定要意识到,关注心脏健康,别让肿瘤治疗“伤了心”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科普内容。敬请期待肿瘤心脏病学MDT科普第四期——心理与生理同等重要。

复旦中山

肿瘤心脏病学MD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整合了实力雄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对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血管毒副反应和合并的心血管病变开展多学科讨论,开设了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

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集体照

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对每一例病人在其临床全面理化检查的基础上,采用心脏超声新技术无创、定量评估心功能改变,同时结合其它检测手段,整合出最符合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诊疗建议,对肿瘤患者在治疗前精准评估心血管风险、治疗中及时甄别和处理相关心脏损伤和共病情况、并在长期随访时对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病变进行保驾护航。

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以“早期精准检测”“药师全程配合”“患者多病种全”“强大专科基础”四大特色赢得了患者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栏目专家介绍

本科普栏目由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葛均波院士指导,MDT团队主要负责人程蕾蕾主任医师原创。

葛均波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

程蕾蕾 教授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疑难心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及心内科疾病的诊治。研究方向为肿瘤心脏病学。牵头开设华东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

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以及《Cardio-Oncology》国际编委等。担任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副秘书长。

加入三七二十医温暖大家庭,第一时间了解科普好文,参与精彩活动,还可在群内提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