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被大家忽视的绝学!!!少林禅医,治病养生的大智慧
少林医学,从大的范围来说,它属于中国传统中医的范畴,但少林中医学在少林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代少林僧人不断的推衍,形成了以养生、治病为核心的独具风格的推拿、通窍、素疗、坐禅等医疗方法,因而它是具有特色的少林文化,并与禅宗、武术并称为少林“三宝”。橘香园中医学堂整理
在寺僧的习武过程中难免跌打损伤,这使少林的武与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武医的结合,使少林医学和医僧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少林伤科的基础理论有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子午流注、易理学说等。
解剖学说是医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少林功夫——卸骨术、擒拿术的基础理论。练习卸骨术、擒拿术须了解筋骨各部的位置,关节衔接的式样,即便是极小的子骨,也不可忽略。同样医治卸骨术的正骨术也要对上述筋骨了如指掌,二者是相通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僧侣中已有名医,晋岭南僧医支法存善疗脚气,撰著《申苏方》5卷,内容涉及内、外、儿各科。南朝宋齐竺潜精于医,著《深师方》30卷,部分幸存于《外台秘要》和《医心方》,其中有不少伤科方药。《深师方》记载了“疗从高坠下伤内”蓄血方,“疗堕落淤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磋跌仆绝“急救方药”,“预备金疮”散方等,是中国佛教医学中最早的记载骨折、筋伤、内伤、金疮的方书,标志着中国佛教伤科的产生。
隋代僧医梅师,号文梅,撰著《梅师方》和《梅师极验方》,其内容于后世医著《证类本草》、《医垒元戒》、《伤科汇纂》等可见其斑。《梅师方》载有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疗金疮作痛及出血方药,载有治疗因疮中风、牙关紧禁、腰脊反张、四肢强直以“破伤风”,及治疗动物咬伤。由此可见佛家伤科已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
唐初,协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昙宗、惠炀等武僧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伤科。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僧医有福居、智广,精于伤科,尤熟诸人体经脉,善点穴治病。凡筋脉拘挛,跌跛之类,损伤之类,皆以竹片为杖,指其痛处或兼施药液外涂,丸散内服,常获立愈之效。
宋军阵中的医者多属少林伤科,少林伤科在金疮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宋有不少僧医,擅长伤科,并有著述。如文宥精于医,擅望诊,“隔垣而知之”,观面色洞之病之所在,著有《必效方》3卷。据《百一方》记载,壕梁录泉寺有僧传治打扑伤损方。南宋医家稽幼域,师少林武、医,后护驾到浙江绍安,悬壶为医,传艺授徒,创“山阴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秘传伤科》,为寺中传钵,成了浙江著名的伤科世家。可见少林医学已传于民间,并在民间繁衍。金末,东林志隆主持少林寺时在少林寺建立少林药局,为武僧习武受伤时进行医治,同时还为僧俗看病。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崇喇嘛教,少林医宗也得到发展,元代出名伤科僧医有石岩、宗发。约11世纪,高僧阿狄夏著《头部伤固定疗法》,可知颅外科诊疗水平。
明代倭寇侵扰海疆,少林月空和尚率僧兵赴东南抗倭,自备军中急救良药,如少林行军散、八珍丹。少林出名僧医有智正、智谆。智正收集明以前寺院有效秘方,编著了《少林寺秘方》,墨本秘不外传。明嘉靖二年,异远真人经过多年的民间搜集整理出《跌损妙方》一书,少林伤科的真传秘方为世人所知,填补了跌打损伤在伤科学上的空白,也为后世损伤诊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异远真人成为少林伤科之始祖,其后众多伤科学家皆宗其说,从而形成少林伤科学派,是中国骨伤最有特色的流派之一。
明末清初,伤科秘方著述传抄甚多,其法多宗少林伤科,出名僧医有字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也然、毛公、太双、梅亭等。湛举、湛化两位僧医进一步补充、完善整理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制成木刻版,藏于法堂,但后被焚。南洲和尚师承宏达祖师,再传张梅亭、春亭,擅长正骨术,《伤科汇纂》收录其整复肩关脱位的心法经验。本园僧医收集著录《汇集金鉴》2卷,其中有伤科方。
清末以后,出名僧医有淳济、寝勤、贞后、贞绪、恒林、妙月。民国年间,卢俊擅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民间有《少林寺12时辰12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等流传。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第36代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六七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寺院僧医的验方、秘方、单方,传授给弟子德虔等,先后整理、编著《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将少林秘藏公布于世,惠国利民。这是少林医僧伤科的结晶,与少林功夫发展息息相关。
如今,少林功夫已经闻名中外,少林伤科也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