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才是乙肝治疗的目的

文 / 老蔡说健康
2019-08-15 18:17
"

无论罹患什么疾病,治愈都是患者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目标,慢性乙肝患者也有同样的渴望。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引起的进展性疾病,如不对乙肝病毒进行控制,疾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才是乙肝治疗的目的

正是由于慢性乙肝的长期危害和严重后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期望能够达到乙肝病毒被彻底清除、表面抗原实现血清学转换、肝功能恢复正常的彻底治愈状态。

然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现阶段几乎无法实现治愈乙肝的理想目标。

2010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才是乙肝治疗的目的

简而言之,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几率。

要实现降低肝癌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治疗总体目标,就必须理解及准确把握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点——e抗原血清学转换。

e抗原于1972年被瑞典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它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核心, 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并且往往传染性较强。

在中国,大约60%的初治慢性乙肝患者是e抗原阳性,即“大三阳”患者。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老百姓常说的实现由“大三阳”(e抗原阳性)转变为“小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这是慢性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

“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才是乙肝治疗的目的

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 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实现,是实现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这一临床治愈的必要条件,同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也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2010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显示,40岁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小于1%;40岁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40岁以前发生转换的患者。

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这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要轻信一两个月就能使e抗原转阴的宣传,须遵医嘱定期调整治疗方案,才可能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