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就是这样被你自己一点一点堵死的
作者:和谐医疗
据了解,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超过了1700万,我国每五例因病死亡的人中,就有两个就跟心血管疾病有关。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血管疾病也并非一日之功,血管的堵塞、硬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血管斑块变大,从三十岁以后就加速了,你可能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把自己血管堵死的。
其实,人在刚出生时动脉内壁光滑而富有弹性。我们的血管十分的健康。
韧:血管有弹性且柔韧,像橡皮筋一样
滑:血管内壁没有任何物质沉积,像血脂、血栓、重金属等
而随着我们对身体的使用,脂质、胆固醇开始在血管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血管壁也随之增厚、变硬、钙化,这个过程就是“粥样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管堵了。
而生活中,血管堵塞的速度和情况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年纪有关。
一般来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实际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我们的心脏很强大,平时只需要用到25%就足够供血了,所以往往到血管狭窄到了75%以上,才可能会影响心肌供血”。
1.营养过剩
十多岁的孩子吃得太油,还有高糖的零食,糖分、油脂吸收过多,会导致血管里的脂肪堆积,容易将血管堵塞。吃糖太多,可能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长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增加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 运动太少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除废物。不热爱运动的孩子,不仅血液循环慢,也容易在身体中囤积更多的脂肪,容易增加血管中的脂肪条纹。
3. 过度肥胖
吃的太油、太甜,运动少,孩子很容易变肥胖。肥胖学生中,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很高,这些都是加速动脉硬化、血管堵塞的原因。
近年来,中年出现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迅速上升。
一些不良习惯使得一些人年轻时,胆固醇就开始沉着在血管壁上。到了动脉粥样硬化快速发展期,血管壁上沉积的垃圾越来越多,就好像包饺子,馅儿越来越大,皮越来越薄,血管腔被挤压狭窄到70%的时候才会出现临床中的症状。
如果再熬夜、不休息,靠吸烟来提神或是大量饮酒,就会出现体内的交感兴奋,使心率血压升高,使斑块出现破裂,促使血栓形成,快速封堵血管,出现严重的致残致死后果。
1、压力过大
高压力、经常情绪化的人也是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必然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和痉挛,同时血管压力也会增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而导致动脉硬化。
2、长期熬夜
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
3、长期久坐
很多上班族坐得多,动得少。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血液循环不好,血管里面的垃圾无法排出,在血管壁上逐渐堆积起来,最终造成血管堵塞。
4、烟不离手
香烟中的尼古丁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使保护动脉免于发生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使血压升高,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5、喝酒应酬
酒桌上、饭桌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对于长时间应酬的男性,长期在外就餐,盐和油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肥胖了,时间久了,更会引起血压、血脂水平异常,对血管内壁造成持续性伤害。
随着年轻时血管中物质的沉积,步入中年以后的40多岁,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迅速增加。这些因素将导致血管状态进一步恶化。
血管壁变厚直接导致的就是身体各个部位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肾脏供血不足等等。如果血管完全封闭,就会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直接威胁生命。所以老年人脑梗心梗的概率非常大。
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每天都在不停的运作,血管的主要职责就是将血液运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来帮助人体正常运行。
保护心血管的方法只有“防堵”。唯有“防堵”,才不至于出问题时追悔莫及。
1.少吃油腻食物,堵血管!
人类是杂食动物,所属基因决定了所吃的食物要多样化、种类要丰富,如果长期以肉类为主,就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别让家中的小胖墩,日后成为动脉硬化高危人群。
2. 别吸烟、酗酒,伤血管!
赶紧戒掉吧。
3. 别吃得太咸,毁血管!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间,是相互促进,呈恶性循环,而我们知道,高盐饮食可以造成高血压。
严格限盐,吃得清淡点也是降压的良方。
4. 别久坐不动,血管硬化!
运动有助于减慢血管堵塞,特别是连续的运动有利于消耗身体内储存的过多脂肪。
不管是快走、慢跑、游泳、打羽毛球,连续做30分钟,有利于血压、血糖、血脂的下降,特别是有利于甘油三酯的下降。
5. 别让身体太胖,血管“坏”的更快!
管理自己的身材,就是保护你的血管。尤其是肚子大的人,血管“坏”的更快。腹部肥胖的人相对来说动脉硬化发生的时间、速度都要高过其他人。
6.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一定要学会管理情绪,像攀比心理、满腹牢骚等对血管都不利,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及时释放压力。
7. 按医嘱服药,保持血管畅通!
一定要按医嘱坚持用药,并定期复查。
血管发生堵塞之后,就会觉得多锻炼,多走动就可以了,但实际比较严重的话,光靠这些还是作用不大的,如果身体有明显的不舒服,一定要及时的就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