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五大特点,你了解多少?

文 / 今日医药
2019-07-12 19:23

老年高血压,一般是指年龄≥65 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患者。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而在超过80岁的高龄人群中,患病率更是接近90%,不仅如此,高血压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性高血压主要有5个特点:

1.脉压增大

老年人心脏射血时大动脉不能弹性扩张,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而在心脏停止射血的间歇期大动脉缺乏弹性收缩加压作用,所以舒张压相对较低,导致脉压差增大。脉压是反映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

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

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则称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我国人群统计,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21.5%,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

3.血压水平易受各种因素影响

随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下降,动脉僵硬度增加;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和β肾上腺素能系统反应性降低;肾脏维持离子平衡能力下降,老年人血压神经-体液调节能力随之下降。

因此,老年人血压水平容易受各种因素如体位、进餐、情绪、季节或温度等影响,称为异常血压波动。常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等。

4.常合并相关疾病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分别为39.8%、51.6%、52.7%、19.9%和48.4%。

5.易发生假性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严重动脉硬化时,可出现袖带加压时难以压缩肱动脉,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的现象,称为假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当收缩压测量值异常升高但未合并相关靶器官损害,或药物降压治疗后即出现低血压症状时,应考虑假性高血压可能。假性高血压可导致过度降压治疗,收缩压过低在高龄患者可能引起跌倒、衰弱等不良预后的增加。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指出,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步使血压达标。在启动降压治疗后,需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降压过快带来的不良反应。

在降压药物选择上,指南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24小时持续降压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和清晨血压。

临床上,苯磺酸氨氯地平较为常用。它是一种分子长效型降压药,靠药物自身结构,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间延长。研究显示,服用该药后6-12小时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其半衰期长达35-5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