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瘙痒难耐怎么办

文 / 家庭中医药
2021-11-08 18:29

众所周知,糖尿病具有多种并发症,其中有一种并发症虽然不致于产生危险后果,但却令人坐卧不安、焦虑不宁,严重影响患者朋友的工作与生活,它便是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皮肤瘙痒,呈发作性,但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瘙痒症状严重者可见皮肤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可引起烦躁、焦虑、失眠等问题,甚至由此导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又会进一步加剧皮肤瘙痒,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高血糖状态以及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从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临床治疗以严格控制血糖为前提,辅以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局麻药、钙剂、维生素等药物治疗,若有明显细菌感染者,则应当使用抗生素消炎。

然而,有时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标,西药也已经使用了好几个疗程,但是皮肤瘙痒依然没有明显好转。瘙痒感弥漫全身,时发时止,缠绵反复,越抓越想抓,而瘙痒却越发严重,令人心烦焦虑、坐卧不安,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心情。此时,糖友们可以尝试一下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医学内服外治法。

中医学将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归属于“风瘙痒”“痒症”等范畴,糖尿病是导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根源。糖尿病日久,五脏六腑失调,脾胃受损,产生湿痰,郁而化热,气血不和,营卫不调,肌肤腠理失养,而致瘙痒发作。中医认为风热、血热、湿热、瘀血是导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上主张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内服中药汤剂,外用中药煎水外洗,内外兼治,以发挥良好的临床疗效。

01 风热郁滞肌肤证

主要表现:这个类型的患者,皮肤突起风团、丘疹、瘙痒,伴有明显的灼热感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病情缠绵反复,时好时坏,时发时止,久而久之,瘙痒处的皮肤肥厚如同苔藓样变,舌红,苔薄黄。

治法:解表清热,消风止痒。

中药汤剂内服:乌蛇祛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加减。乌梢蛇、蝉蜕、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甘草。

中药煎水外洗: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当归各30克。煎汤洗浴,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且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

防风

02 血热动风证

主要表现:这个类型的患者,皮肤颜色焮红,瘙痒,严重时在搔抓破皮后可看见有明显的血痕。如果外界环境炎热,瘙痒感会增强,在低温的环境下,瘙痒感则会减弱。伴有口干口渴、喜饮冷水、心烦等表现。这种类型的患者皮肤瘙痒往往夏季高发,秋冬减轻,舌红,苔薄黄。

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中药汤剂内服:止痒息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加减。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煅龙骨、煅牡蛎、白蒺藜、生甘草。

中药煎水外洗:苦参、白鲜皮、黄芩、黄柏、蒲公英、白蒺藜、马齿苋各30克,栀子、桃仁、瓜蒌仁、丝瓜络、紫花地丁、地肤子、僵蚕、桑枝、凌霄花各20克,煎汤洗浴,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

03 阴虚血燥证

主要表现:这个类型的患者,皮肤干涩、缺水,摸起来非常不光滑,瘙痒剧烈,尤其是夜间瘙痒明显加重,白天减轻,全身布满抓痕、血痕,伴有口干喜饮、心烦、失眠、梦多、手足心热等表现,舌红,苔薄或少。

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中药汤剂内服当归饮子(《证治准绳》)加减。当归、白芍、生地黄、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

中药煎水外洗:生地黄、何首乌、乌梅、防风、玉竹、地肤子各30克,可改善皮肤的干燥状态,从而减轻皮肤的瘙痒症状,发挥清热凉血、生津润燥、祛风止痒的作用。

04 下焦湿热证

主要表现:这个类型的患者常常具有小便淋漓、灼痛的表现,皮肤瘙痒,抓痕色红,伴有流水,好发于下半身,口干口渴。女性往往还有白带量多、色黄,有腥臭味等表现,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

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

中药汤剂内服: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生甘草。

中药煎水外洗:蛇床子50克,地肤子50克,黄柏30克,金银花30克,明矾15克。煎汤洗浴,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

05 瘀血内阻证

主要表现:这个类型的患者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乌血流溢。患者面色比较暗沉,或多有色斑,口唇常常自觉干燥,但是又不想多喝水,皮疹呈暗红色,散布全身,或凝聚结块,或融合成片,舌质暗,苔薄。

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中药汤剂内服: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荆芥、蝉蜕、白蒺藜、三棱、莪术、甘草。

中药煎水外洗:苦参、蛇床子、石榴皮、明矾各20克。煎汤洗浴,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廖华君 钟玉梅

本文编辑:朝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