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吃糖,却被确诊糖尿病?糖尿病用药试试新剂型

文 / 大健康咨询管理
2020-12-25 19:49

不喜欢吃糖,却被确诊糖尿病? 糖尿病用药试试新剂型

“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短视频网站上经常会听到类似的美好生活“语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是给这些日常美食赋予了浪漫色彩,殊不知,这期间不知不觉摄入的糖分足以让我们的健康亮起红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糖“隐藏”在通常看起来不甜的食品中,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你有想过它与糖尿病有关吗?

食物中的“隐形糖”,成为罹患糖尿病的推手

在我们日常的食物中,除了饮料、甜点、糕点、冰激凌等显而易见的高糖食品外,还有一些食物,虽然吃起来不是甜味的,却是含糖大户,例如很多商家打出的“低糖”饼干、麦片和“无糖”饮料等各种食品,虽然打着“低糖”甚至“无糖”的招牌,但却是富含糖的,我们将其称为“隐形糖”。

一名澳大利亚演员兼导演Damon Gameau曾通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That Sugar Film)》纪录片也证实了这一点。Damon几年来坚持只食用无糖食品,但是在开始记录后的六十天里,饮食结构中加入酸奶、天然果汁、麦片等通常意义上的“健康食品”,但在实验结束后,Damon却发现患上了轻度的脂肪肝,脂肪肝作为迈向胰岛素抵抗的第一步,后面很可能紧接而来的就是患上2型糖尿病。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Damon的实验食谱中虽然看起来都是健康食品,但是仔细计算配料表会发现每天的糖摄入量也高达40匙(约160g),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不超过25克摄入量。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低估了生活中“隐形糖”的摄入。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只要多摄入由糖分转化而来的热量150卡,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出1.1%。这也就不难解释许多人不喜欢吃糖,结果却被确诊为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患者“甜蜜的烦恼”

据《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近30年来增长了10倍,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糖尿病的患病因素是复杂的,除了遗传和环境之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造成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隐形糖”都出现在加工食品和再加工食品中,例如我们餐桌上的红烧肉、烧烤以及麦片、饼干等零食,它们在制作和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代糖,比如阿斯巴甜、麦芽糖等。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中国人均每日糖摄入量约30g,食用油摄入量为42.1g,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适量的糖是身体必需的,但长期过量摄入会促进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甚至增加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

特别是一旦患上糖尿病,它将难以治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引发心脏病、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失明、阳痿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等各种并发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比肺癌还多20万。

经典降糖药新剂型或将成患者“好帮手”

现阶段,糖尿病的主流治疗方式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制剂(胰岛素类),其中,口服药物由于无痛感等优势,越来越受糖尿病患者关注。特别是二甲双胍,临床使用60多年,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降糖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用药地位已不可撼动,而且二甲双胍也可改善血脂、减肥、长寿、少得心血管病、预防癌症等,这诸多好处也让二甲双胍成了患者的“好帮手”。

前不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版正式发布,指南中依然保留二甲双胍应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如无禁忌证)作为一线用药。

作为可持续使用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主要降糖机制为抑制肝糖输出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在使用方式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任何种类的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具备充分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如果患者耐受且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当是首选药和全程用药。目前,选择缓控释剂型二甲双胍在降低胃肠副作用方面疗效更好。特别是渗透泵控释剂型二甲双胍,服用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并依赖于稳定的半透膜渗透梯度,以相对恒定的速率从释药孔内释药,避免患者血糖出现“过山车”,保持血糖平稳。国内采用此项技术如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III)奈达。渗透泵控释技术的应用还意味着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可从以往每日多次服药变为一天服药一次,大大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同时减少胃部刺激。

糖尿病作为长期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从预防到治疗,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重视饮食,防患未然;安全用药,科学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