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糖尿病:10年,血糖从10.2降到5.4,无并发症
李奶奶十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时检测空腹血糖10.2mmol/L,去医院接受治疗,刚开始服用降糖药物,血糖维持的比较平稳,但是李奶奶感觉西药会有副作用,于是采用中医调理。用中医调理糖尿病10年空腹血糖从10.2mmol/L降到5.4mmol/L。中医药调理糖尿病为什么效果如此显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是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整体调节糖脂代谢,有效防治心脑肾以及眼底、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初发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服用中药,或中药配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胰岛功能恢复,免于长期服药。而糖尿病病程较长,胰岛细胞功能明显减退,长期服用西药降糖或用胰岛素仍不满意者,配合中药有协同降糖作用。
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核心病机
1、糖尿病中医症候特点:虚
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等,中医证候最基本的特点是虚,尤其是气虚。而在气虚基础上,很容易导致虚邪留滞,从而出现痰浊阻滞,或者瘀血内停等。虚邪留滞,痰瘀互阻,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
2、糖尿病中医病机的核心:热
糖尿病可分为两大类型,即消瘦型和肥胖型。消瘦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瘅”,其核心病机是脾虚胃热,其病位中心在脾肾。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脏腑虚弱最关乎脾肾。肾虚则脏腑先天不足,功能低下,脾虚则运化无力,若饮食不慎则更伤脾胃,谷食难运,日久化热,可致胃有热,脾越虚。其火邪为脾胃气虚下流于肾形成的阴火,虽见 “大热”,实为虚火。
肥胖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其病位中心在胃肠。盖肥者腻,甘者滞,长期过食肥甘,胃纳太过,脾运不及,谷食壅滞中焦,形成中满;积久化火,形成内热,波及脏腑则表现为肝热、胃热、肺热、肠热,或肝胃俱热、胃肠俱热等,从而发为脾瘅。总体而言,郁热虚损体现了糖尿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
中医糖尿病的分型与防治
1、湿热蕴脾(清热化湿)
半夏泻心汤
主方:半夏、黄连、厚朴、佩兰 等。加减:脘腑痞满,头晕沉重加佩兰、藿香、桑白皮;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
四逆散
主方:柴胡、枳实、白芍、石斛等。加减:纳呆加焦三仙;抑郁易怒加牡丹皮、赤芍;眠差加炒酸枣仁、五味子。
3、脾虚湿盛(健脾化湿)
六君子汤
主方:沙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佩兰等。加减:倦怠乏力加黄芪;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口黏腻加薏苡仁、白蔻仁。
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七味白术散
黄芪、沙参、山药、白术、葛根、陈皮、麦冬等。加减: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黄。
糖尿病患者日常需注意的问题: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阴平阳秘”
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理自己体内的阴阳变化及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如果违逆了四时阴阳的变化,则出现相应的病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以达到“阴平阳秘”。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饮食不能过饱或过饥,谷肉果菜五味要调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如果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恣食辛辣,饥饱无常,宿食停滞均可损伤脾胃,发为消渴。
3、形与神俱,恬淡虚无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性体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要健康。《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劳伤神、以妄为常、少动久卧,则易耗伤脾气,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发为消渴。适当规律运动养生,循序渐进,舒适为度,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平时应将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要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为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因为生理学研究发现,运动30分钟左右,降糖效果最佳。